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也要每天上班,假期的时候我要么去姥姥家,要么白天自己在家。父母努力工作,但也是常年异地,我跟母亲两个人度过了大部分时间。直到高考过后,我也离开家去读大学。一家三个人分隔三地,只有过年才能团聚。虽然学校离家也就五六十公里的路程,但每个学期回家的次数也有限,我也从刚开始的一个月到后来几个月才回家一次。虽然老家有母亲的兄弟姐妹在,他们也经常聚会吃饭,但每次别人家都是三人整整齐齐,我家就母亲一个人,显得冷清。
父母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从我还不大的时候就饱尝异地的滋味。母亲独自带我,父亲常年在外打拼,都十分辛苦。到后来,他们又送我去读书、去南方工作,到后来结婚。婚后我把母亲接到身边,而父母两人也还是异地,偶尔团聚一次,在一起时间久了也是拌嘴。
我有时候在想,夫妻两个人有了孩子之后,大部分母亲就会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过度关注孩子,选择牺牲自己满足孩子,往往忽略父亲的感受。这好像是他们这一代人选择的自我牺牲,却总有一种将孩子绑在身边,离不开孩子的味道,两代人相处久了也会产生矛盾。虽然母亲给了孩子生命,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自己的想法、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去闯,远比站在他身边事事为他遮风挡雨好的多。这也许就是一种界限感,给他生命,看他成长,看他远走他乡,看他有自己的爱人,远远的关注,不经常打扰。
另外,和大部分孩子想法一样,我希望所有的父母可以在一起生活,共同把孩子带在身边,父爱和母爱对孩子的成长一样重要。两个人因为爱与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奋斗,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最后看他独立走远。虽然父母在一起并把孩子带在身边其实很难,现在很多留守儿童,或者留守的母亲和孩子在老家,一年才能见到在外打工回家的亲人。每当看到公益片上,稚嫩的面庞说出对在外打工父母的思念,都会引人共鸣,但父母也无计可施,更多的是无奈。为了创造物质生活的充裕,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和亲人的精神需要,搬起地上的砖却不能抱你。等孩子长大了,又变成了为物质奔波,结果往往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情感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来回转换,仿佛跷跷板的两头,总是不能平衡。我们忙碌一生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真的是物质财富么?当有了这些物质我们是否会后悔曾经的亲情缺失呢?但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也没有时光机,每一种选择都会有对应的结果。
不计回报的付出,总是想给你我认为是最好的,我将视若珍宝的东西捧在你面前,却没有察觉你的眼里闪过的无奈与失望。我奋力的向前奔跑,没有注意你向着自己的方向已经走远,回头我却看到我们之间已经隔着无数条山峰、河流、鸿沟……再也回不到以前,我步履蹒跚,望着我们之间的崇山峻岭,我甚至想回到过去问问你最想要东西是什么,梦里仿佛听到你轻声叹息“原来的我只想要陪伴,现在我也不得不为自己的目标走远”,那声呢喃仿佛让我看到幼年和青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