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383-384凡七年事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此战也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其详细经过:
1、战争背景::当时,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国力大增,统一了北方。而东晋则占据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两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打东晋,实现统一。
2、战争准备:
前秦方面:苻坚集结了大量兵力,包括嫡系兵30万和其他兵力50万,共计80余万(一说实际为二十多万)。苻坚派遣军队分路进攻东晋,其中苻融等人率领的先锋部队率先抵达颍口。
东晋方面:东晋任命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帅八万北府兵北上迎击前秦军。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进行了周密的战前准备。
3、战争过程: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并攻克之。慕容垂攻下了郧城。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谢玄派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
4、淝水决战:秦晋两军对峙于淝水河畔。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苻坚同意,但秦军在后移时阵脚大乱。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更加慌乱。晋军趁机渡水突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5、战争结果: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前秦军,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前秦因此战战败而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二、淝水之战引发的四个历史典故
1,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原句为:“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2,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原句为:“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3,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拼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4,折屐齿
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在家与客人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