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未必不苟且,眼前谁说不是诗?

文/卡兰诺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01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问题是:诗和远方距离你有多远?给你诗和远方,你真要吗?

台湾流浪女作家三毛是追求诗与远方的典型例子。

她写了一首远方,那她知道的远方是什么,有多远?

常常 我跟自己说

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

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

说远方是你这一生

现在

最渴望的东西 就是自由

很远很远的

一种像空气一样的自由

在那个时候开始

我发觉

我一点一点脱去了

束缚我生命的

一切不需要的东西

在那个时候

海角天涯

只要我心里想到 我就可以去

我的自由终于

在这个时候来到了

远方有多远

请你 请你 告诉我

到天涯 到海角

算不算远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

是到不了的

那么远

从三毛的诗里能明显看出,三毛说的远方是一生,是自由,是到不了的地方,是得不到的一份美好。

2、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季《奇葩说》的海选会上,一个清华博士问马晓康三人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引起了高晓松的极度反感。

当时晓松老师说自己去清华演讲,讲了一通”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学生却还总是问”我该进国企还是民企“之类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对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考。

换个说法,高晓松的意思就是:人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追逐,要有高远的理想,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里的诗和远方指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禁让人想到那句“人,诗意地栖居。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人生如果达到某种境界,自然会认为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我们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但我们不应放弃。

3、

不久前,读书群群里的书友也在讨论诗与远方有多远,书友雨竹和“去飞翔”在讨论中。

我就甩了一句:“只要眼晴看不到的范围外都叫远方。如果是高度近视眼的人,远方还近一点。”

看似一句玩笑话,其实是句真理。大多数人都去旅行过,到过很多远方,是否寻到了诗到远方。

旅行只不过是从一个自己住腻地方跑到另一个别人住腻的地方。

在旅行中很难体到诗与远方,哪怕你走的最远。

所以我们要坦然接受生活的苟且,坦然面对旅行路上的各种坑。我一直都深深地相信,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旅行之美,美不在远方,“诗和远方”也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的心里。有能力可以去到很远的地方,没钱也可以读诗,诗就是远方。

许多人都成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追随时光的脚步,在追寻“诗和远方”的途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忘记当初自己想要追寻什么。

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哪怕如今你依然在少有人走的路上摸黑狂奔,哪怕你正被生活虐到自信心余额不足,也请深深地记起心中的“诗和远方”,一半在生活里苟且,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每一天,都可以是诗和远方,就看你如何过这一天了。你选择如何度过这一天,决定这一天是“苟且”,还是“诗和远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