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孩子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不是健康的状况。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拿正常的、看起来合理的建议去给他——这些建议在孩子听来,就是对他的负面评价的强化,又在告诉他“他不行,他糟糕透顶了”。
一位妈妈说:
孩子沉迷游戏,我一不在他身边,他就拿ipad偷玩游戏,每天早上睡醒连衣服都不穿就直接跑去拿ipad,趁我做早餐的时候玩,我并不是没给他游戏时间,我每天给他2-3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他还是那么沉迷。
我希望孩子能够劳逸结合,但他玩游戏的时间太长,我看见他使劲揉眼睛,我不可能不顾孩子的健康让他没完没了地玩,但他克制不住自己,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我不叫他他就不松手。
我希望他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完作业我就可以给他玩游戏,可他就是不做作业,也不运动,就窝着玩游戏——我觉得孩子对学习有很强的抗拒心理,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写?他说“太累”,我问他是不是不想学习了?他说“是的”。
我感觉孩子现在特别厌学,对学习这件事已经失去信心了,破罐子破摔。
妈妈前面列举的种种孩子的不良的行为、无法自控的行为,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她最后的描述里已经给出了答案:孩子已经厌学了,已经破罐破摔了——为什么呢?
在前面与这位妈妈的咨询中,我反复强调了一点:内在低评价——孩子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已经非常非常的低了,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行的人,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人。
内在的评价是什么?
不仅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负面人格评价,而且还是一个人跟世界的关系!跟一切人事物的关系!
他面对外面的人、事、物的时候,只要这些人事物表现出一点点挑战性,孩子的内在的评价立马就会呈现出来,比如面对学习:学习是有很多挑战的事情,一面对挑战,他就觉得“我不行,我差极了,我非常笨,我糟糕透顶......”
孩子没有办法面对这种自我低评价,这时他会干嘛呢,他就会逃避。
玩游戏就是孩子逃避的方式之一。
因为游戏里会给他很多成就感,给他很多喝彩,给他指点江山的感觉,他以从游戏里获得好感受、正面自我评价,来麻痹他自己。这些所谓的好感受和正面自我评价,是虚幻的,是用来麻痹自己的,让自己不用面对自己的内在的评价而已。
人一旦有了非常深刻的内在评价,同时他又要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案例中的孩子,他现在有非常深的内在的评价,但是他又要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越是这个时候,他的逃避冲动就越强,他的逃避举动就越显著。
所以妈妈才会看到,他一起床就要去找游戏:一起床,面对现实,面对这一天的学习,他强烈的内在的评价就起来了“我不行的,我是失败的,我绝对不可以的”,这时他很不舒服——人发现自己是那么无能、那么差劲、那么糟糕的时候,他就会逃避,让游戏给他好的感觉、好的评价。
妈妈跟孩子说“你不能不动啊,你劳逸结合啊”,妈妈认为自己给孩子的这些建议是很合理的。但是,妈妈所认为的“合理建议”,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来说,就是他难以承受的。他承受不了,他才会逃避,他才会抗拒。也就是,孩子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不是健康的状况。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拿正常的、看起来合理的建议去给他——这些建议在孩子听来,就是对他的负面评价的强化,又在告诉他“他不行,他糟糕透顶了”。
对于这名伙伴的孩子,当下要做的真的不是想方设法去培养他的好习惯,或者提高他的成绩。妈妈要做的是修复孩子的内在低评价。
怎么修复孩子的内在的评价呢?
其实我的学习训练营里给出的那几条建议就足够了,但是就怕很多伙伴没有足够的定力去用:第一,不越界;
第二,正向关注;
第三,给孩子良好的心理环境。
只要我们真正能这么去做,一定会帮助到孩子,但关键是父母自身的状态没疗愈的话,实际上做不到。
妈妈说孩子现在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这也是有根源的。
人一旦有了内在低评价之后,他不但会逃避,他还会产生自我毁灭的冲动:我这么不好,我这么糟糕,我是很罪恶的,生而为人,对不起!
“生而为人,对不起”,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经典台词,这句话呈现出一个人内心深深的罪恶感。人有了罪恶感了,人就会自我毁灭,所以孩子现在自我毁灭的冲动很强——这是孩子自己无法自控的。
妈妈想让孩子用理性调节自己。说实话,调节不过来的。要那么容易的话,那这个世上就没有那么多烦恼的父母了。
孩子到了这种状况是最难弄的,我们只能去修复孩子的内在低评价——如何修复孩子的内在低评价呢?这就是花径更高阶的课程才能做到的了。
训练营只能告诉大家常规的方法,但是:
第一,父母可能没有定力,一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崩溃了,不越界、正向关注、给孩子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些都做不到了。
第二,大家以前所接触的家庭教育可能没有涉及到这么深的层面。可能很多伙伴第一次听到“孩子他有强烈的罪恶感和毁灭冲动”的说法——父母必须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了解,才能帮助到自己的孩子。
如果大家想探寻更深入的原因,并且掌握真正能够帮助到孩子的教育体系,那么就需要深入花径更高阶的课程,花径下周会推出一门H课,专门讲孩子的罪恶感和自我毁灭、报复需求——孩子的生命里有很深的报复和自我毁灭的需求,这些,通常人们是不知道的。
可能听到这儿,大家会觉得:这么复杂。这么难哪,我放弃吧,或者还像以前那样找个什么方法改变他——如果孩子到了这种状况,我们还按照以前的老路数去控制他的话,只会让孩子的低评价、罪恶感越来越深,越来越强。同时,他的自我毁灭和报复需求也会越来越强,他的失控也会越来越严重。
现在妈妈只看到孩子学习上不行,无法自控,看到他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视力,其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小儿科的。
在我接的案例里,濒临自杀的孩子并不少见。
有一位母亲,她是一位处长,爸爸能力也很强,两人对孩子从小实行“双打”策略,孩子到了十四、五岁,不光不学习,大小伙,把自己脱光了,光溜溜地在阳台上拿着两把菜刀,对着父母喊“我要杀了你们!”
还有一位妈妈,她是警察,孩子十七八岁,上不了学,把家里的猫给虐待死了,然后在墙上洒满油漆,把刀插在墙上......
我想告诉大家:今天这位妈妈所见到的状况远不是最糟糕的。
但是如果妈妈继续以前那种方式的话,孩子有可能就会变成更极端的状况。
妈妈:我得赶紧去赚钱,来上系统课。我是很愿意在教育上投资的。
碧波老师:孩子到了这种状况,我明白你的焦虑和苦恼。但是,我必须告诉你,我今天所说的是正道,是“捷径”,不要再想着用什么方式改变孩子,那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碧波老师:
现在最要紧的,是修复孩子的内在低评价。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方向,否则南辕北辙。
孩子目前不还在学习吗?不还在上学吗?记住要看孩子做到的那些部分。
妈妈:明白的,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吧,我只要在旁边加油鼓励就好,静待花开吧。
碧波老师:“静待花开”,没有那么简单的,听完我这期学习训练营的课程吧,里面会明确告诉大家能做的是什么。
妈妈:其实现在最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状态。我都整天心烦意乱的,更不要说什么教育孩子了,肯定教不好的。
碧波老师:你没弄好你自己,就无法真正修复孩子,按照训练营的思路进行,至少可以不再加剧对孩子的伤害。
妈妈: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