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口流失”
常年在外地工作,某些原因已经五年没有回过老家了,趁着五一假期回去转了转,探望了下亲戚朋友。
五年来,村里也换了村长、支书,想来村里应该有不少的变化。
车子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村庄,远远地就看见进村的一个小牌楼,哇!我的眼前一亮,好样的我的村!驶近后看的更清楚了,精美的花纹,锃亮的油漆,几个大大的字镶嵌在正中间,哎,只可惜是邻村的村名。
再进去一点,就看见路边上孤零零地躺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我们村的名字。
不久后就进村了,村里很安静,一路上竟没有遇到几个人,房子仍旧是那些熟悉的房子,有些房子甚至更破了,坑坑洼洼的小路一如既往。
早在十年前村里就是这个样子,也是十年前开始,村里的青壮年陆陆续续去了大城市打工,只留下老人小孩,譬如我们一家,两个表弟、三个堂哥...,有些没有去大城市的年轻人大多会选择在县城里发展。现如今的村子似乎快成了一个空壳。
前不久财经新闻中提到在黑龙江鹤岗市2万一套的房子竟没人要,如此“白菜价”的楼盘发人深省,不外乎有三个原因,第一个产业、资源枯竭,第二个人口流失,第三个房屋供给过多。其中提到鹤岗的户籍人口连续16年持续负增长,也难怪“白菜价”的房子没人要。
人口流失大概不止我上述提到这两个村庄,因为村庄里没有产业、没有可致富的资源,太多人削尖了脑袋往大城市挤。譬如北京,北京2019年常住人口是2170.7万,其中有800多万都是外地人。
2 “天价”彩礼
回到已经好多年没人住的老房子,大片大片的草覆盖了院子,看房子里空荡荡的,很久不住人大概都是这结局。
下午本想去探望舅舅舅妈,不曾想已经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带着孙子去县城里打零工去了。舅舅舅妈劳苦了一辈子,省吃俭用,除了把地里的庄稼种好,他们有空闲时间就去打零工。舅舅五十多岁了,还在工地上跟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样砌砖、提灰、盖房子,为了两个儿子的婚事,操劳了半辈子。
晚上终于见到了他们,舅舅一回来就骑上摩托车去店铺买肉,舅妈张罗着做饭。吃完晚饭,坐在一起唠嗑,舅舅说也没事干,不如看看表弟今年结婚的录像吧。
一行人嘻嘻哈哈的开始看了,一边看,舅妈一边解说,这是村里邻居大壮,那是隔壁大妈吴妈,不一会就看到了表弟媳妇的妈妈,这时候舅妈开始骂骂咧咧的说着表弟媳妇妈妈在两个孩子结婚时的所做所为。
原来就在结婚的前三天,媒人拿着家里东拼西凑到的23万彩礼钱去给女方家,女方妈妈竟然不买账,还嫌舅舅家没给装壁挂炉,对媒人大发脾气,摔茶壶摔碗,说不给买壁挂炉就不能结婚之类的,又让媒人打电话把我表弟给叫来。
表弟进门后看着他媳妇问,咱这婚还结不结?他媳妇看看她妈不说话,我表弟直接就跟媒人说,哥,把钱拿上,咱走,说着就拽着媒人往门口走。
这下女方爸爸跟她闺女开始哭起来了,她妈妈也没辙,看着事情已经到了这不,不服软也不行了,于是壁挂炉的事情也不提了,之后也没再提加其他的东西。
再往后看录像就看到了新娘子娶进门的时候了,只见一个一个的小包裹从新娘子随的轿车里拿出来,这时候舅妈又开始说了,陪回来的嫁妆都是些不值钱的,姑娘出嫁,随的嫁妆没有一件硬气的。
看到这里,我们一行人不由得叹口气,这到底是嫁闺女还是卖闺女。这些父母到底心疼不心疼自己的女儿,农村的人没有几个能一下子拿出几十万的钱,大部分都是东拼西凑,甚至借高利贷来的钱,难道想让闺女一嫁过来就跟着还钱吗?
现如今越穷的村子,越穷的人家,嫁闺女越是要的多,张口就是几十万的彩礼,这种风气一直得不到遏制。
记得很早之前看到的新闻,讲在偏远的地方的光棍村,全村百分之四十五都是光棍,这些人既不傻,也不呆,都是健康的人,就是因为家里穷,本村的姑娘知道自己村里的情况,一心想着往外嫁,外村的姑娘彩礼要的都很高,所以这些人只能一辈子打光棍。
3 如何遏制?
对于村庄的这种说怪也不怪,说不怪也怪的现象,要如何才能遏制住?
我大概能想到是村里首先要发展产业、富裕起来,有一个好的领导人,带领大家致富,人民有了钱了,也就不愿意往外地跑了,人民有了钱了嫁闺女也就不会要那么多彩礼了。
关键是如何才能有好的产业、好的带头人。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