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有那么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么一个神秘的纬度,先贤圣人们接踵辈出、联袂登场,令人类文明史的恢宏舞台群星闪耀、璀璨辉煌。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公认的人类从蒙昧到觉醒的关键性转折时期,西方称之为“轴心时代”,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相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在北纬30度线附近的伟大的思想家们,为人类的共存与发展,烙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记:
*具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气质的希腊文明;
*具有孔子、老子、墨子气质的中华文明;
*具有佛陀气质的印度文明。
风尘仆仆的世间行者——墨子
墨子无疑在“春秋三杰”中最为特立独行。他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擅长通过巧妙地运用那层出不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创造来维护道义与社会公理。
“兼爱非攻”是墨家的重要思想。兼爱,即没有任何亲疏贵贱的爱;非攻,即反对战争。
在春秋战国那战火纷乱的大时代背景下,墨门弟子能以苦行僧般的坚定意志,奔走于各诸侯国间,不遗余力地宣扬“兼爱非攻”的主张,并为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探索宇宙本源的圣哲之师——老子
与墨子强调“事在人为”的救世思想不同,老子则认为万物皆归于“道”,其发展规律必遵循“道法自然”。
道即无,是宇宙之本源,天地之母体。“无”可生“有”,“有”再生万物,成住坏空,又将终归永恒的“无”。
在政治主张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即君王治国应顺势而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让国家和民众在发展中达到自我平衡。
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的开篇首句,反映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人是能通过“人的自觉”、“人的努力”和“人的修养”,而达成“人者,仁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追求的是个体、家国和天下三者的和谐,儒学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则是仁义、礼乐和德治教化。
文化繁荣的先秦时代
除了理想主义的墨家、自然主义的道家和人文主义的儒家等显学外,充分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论,使得诸多具有原创性的重要学派也得以相继涌现,如有:
*主张“阴阳五行”的阴阳家
*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纵横家……
可以说,在轴心时代的这片东方大地上,人们为探寻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诞生了诸子百家,营造出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空前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