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分享嘉宾lynn,我今天的分享主题是《如何读懂一本书》。
在分享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一年平均看几本书?
我一直以为看完了一本书就叫读书,读完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后,我发现我原来的理解是错误的,读书从来不是读过,看过,或者听过,那种读书只能叫低效阅读!那什么是高效阅读呢?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一些我的理解!
我是一名IT男,去年12月以前,我的学习处于长期停止状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樊登老师讲解的可复制的领导力,听完给我的震撼感非常强,于是就加入了樊登读书,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听了差不多100多本书,听到这里你觉得我厉不厉害?但其实我只是用成长的感觉代替了成果的获得,那些我听过的书,就像风在我耳边吹过一样,留下的只剩樊登老师的声音。
大家都知道量变会产生质变,可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一味的追求了量,却忘记了变,有量不变是不会产生质变的,在读《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特别慢,而且还记不住,大概1小时能读完50页,为此我特意咨询了一位老师——朱迪老师,她是亚太记忆理事会在中国的授权讲师,全中国只有42位,常年保持阅读100本书以上。她和我说了一个非常强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读书不在多和快,而在深。当时我还不太理解,后来看了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后,我恍然大悟,读书不应该只是把书读完,更要给自己的阅读增加难度;不仅要读一遍,而且要多读几遍;只有这样,你才能把知识内化到心里,最终形成技能。知识存在的价值是需要掌握而不是阅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过,我明明知道方法和答案就是想不起来?
是的,我也出现过这个情况,比如有一次:我和别人解释什么叫半途而废,记得好像孔子曾经说过,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于是我只好和他说:稍等一下,我回去查一下书先。等我查到的时候,我兴奋的告诉他: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可对方早已经失去了听的兴趣,我们不可能等到要用到某个知识的时候,再去翻书,尤其是碰到和人沟通的情况,所以读完一本书后,一定要把书内的知识形成肌肉记忆。
这里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读书的方法,首先我觉得第一个方法就是对书进行剖析解读,比如给书中每一章都绘制思维导图,晚上睡觉的时候对书里的内容进行冥想复盘,再过一段时间对书进行归纳总结,最终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其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自己是否能对书进行复盘,吾日三省吾身,最后把书讲出来,用简洁直白的话语说出来,中间最好能穿插自己知道的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等,让从来没听过这本书的人能够无障碍的理解你说的内容,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目前我自己也只开始在尝试第一第二阶段,希望以后和大家一起实践。
总之,留在书本上的只能叫知识,内化到心里的才能叫技能。看过的不是你的,说的出来的才是你的。听过的不是你的,用的出来的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