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阅读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一)

前言(p1-p11)

聚焦一个主题: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两个核心问题:教学内容的合宜性;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课例研究工作坊:

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多重对话:“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侧重在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侧重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共同备课,并不是追求一篇课文的“最佳设计”。共同备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备课教师经验获得上:(1)哦,原来我这样做,是不对的!(2)哦,原来教学内容是这么来的!

◎语言教师是“专业人员”。什么是“专业人员”?就是依据专业知识行事的人。

培训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这,需要参与培训的人去明白道理,去探寻学理,去改善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改善教学,惠及学生。

◎备课进程  聚焦在这类教学的道理。重点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组织。


主题学习工作坊(p1-p9)


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王荣生


学习目标:

1.澄清阅读教学的关键概念;

2.明确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3.了解阅读教学的设计理路。


一、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认识

五组基本概念:1.阅读与理解;2.阅读能力;3.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4.阅读方法和文本体式;5.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


(一)阅读与理解

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

我们讲的“阅读”,其实质就是“阅读理解。”学习阅读,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即如何与文本对话。

研究阅读教学要聚焦其核心—“理解”。这里“理解”的含义,既包含心理学意义上的,偏向于理性部分,也包含我们语文教学中所讲的感受和体会。

图例

                  语言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                                      《背影》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阅读活动示意图

简单地说,阅读,就是一个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产生了他的理解与感受。

讨论阅读和阅读教学,必须同时关联两个要点—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也就是“谁在读”和“读什么”。     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的变化,都势必导致教学内容的变化。

学生头脑中的“理解”,要凭两种经验。一是生活经验,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百科知识。另一个是语文经验,即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

1.字词辨识,句子处理,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2.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

3.连贯语篇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4.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理解”实际上包含着“解码”和“解释”两个互为关联的领域。

                          解    码

                          解    释

              表层解码  篇章格局   情境模式


“解码”:即认字识词,建立符号与语义的链接。

“解释”:从“解释”的角度,“理解”分为三种状态。


(1)表层解码:能理解语篇的表层信息,复核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阅读的低层次理解。

(2)篇章格局:进行文意理解,积句义与段义,联系段义归纳语篇意义。

(3)情境模型:是语篇的命题特征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经推论而形成的关于语篇内容的心理表征。

“情境模型”,相当于个人化的篇章格局。

上述三种表征,提示出“为阅读而阅读”和“从阅读中学习”两种阅读观的实质性差别。

◎◎区分理解状态,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有效的阅读教学的评价标准—学生在阅读前、后“理解”状态的改进和“阅读理解”结果的改善。

以上梳理告诉我们,“理解”有三个层次:一是表面理解,也就是字面理解。二是篇章结构的理解。三是能结合社会经验有自己深刻的理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