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火起来是因为网上热传的一段视频,里面恶搞的“他还只是个孩子”,“原来在每个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愿天下熊孩子青春永驻,新年快乐”!其中对熊孩子的吐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被网友们大量的转载,该词因此走红网络。
在近2年的现实事件发酵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并不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的孩子是个成年人了,他们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需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个现象不仅是巨婴一个词可以概括,深究每个啃老个案,他们小时候,多数是被家长严苛要求的。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既不能认同孩子长大的现实,又不能实施有效的规则意识培养。
说起小时候装成熟,长大了做“巨婴”的熊孩子,我不禁想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儿子李某某,他在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称号,在全国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连获两届二等奖,并获得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的铜银金奖。2011年8月在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举办歌友会。
年少时的光环并未带给李某某成熟的内心状态,2011年9月15岁的他因为打人被收容教养1年,2013年2月又因强奸罪被判刑十年。屡次触犯法律,既让人对这父母都是著名歌唱家的出身唏嘘,又好奇究竟在这个少年身上发生了什么,会让他无视社会规则,法律制度,一再作祸?
日月星辰参商轮转,四时有序,大自然都是有规律的,人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要做的就是天真的成长,要顽皮淘气,要认认真真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和这个社会进行碰撞。
绝对不是塑造成一个“小大人”,让孩子沿着父母亲设定好的成长路线安安分分的成长。那就成了机器人,就不是我们的孩子啦。
李某某的被抚养模式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绝对不是沿着父母亲的规划前行的,因为他们有自己内在的成长需求。
孩子的言行呈现了他们成长的需求
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自然呈现的行为表现,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必要的呈现,我们家长可以通过这些表现看到孩子的状态以及需要,提供他们更加有力有效的支持帮助。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回家,神秘地对你说:“妈妈,你知道吗?我将来是要和我们班***结婚的。”假如你配合她说:“是吗?那妈妈真的为你高兴!”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获得认同,愿意在这件事情上面深入思考并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如果父母亲从成年人的角度看这个无厘头的“口头婚约”,就会感觉根本不切实际,你的建议或打击就会让孩子对自我行为的接纳度降低,她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来面对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时一些不起眼的成长规律,究竟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儿时玩耍的重要性
1.运动和感统
孩子们的自由玩耍,对于肢体运动和感觉统合非常有帮助,无论是大动作还是精细动作。鼓励孩子们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玩耍,是提供更加灵活的身体条件的基础。
2.大脑发育
玩耍中成长,随着自由活动的发展,孩子们的脑部神经连接越来越多。此阶段就算是重复的活动,也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大脑神经发育的支持。
3.丰富认知
玩耍,尤其是和小朋友们一边玩一边讨论,或者与家长去旅游的时候,孩子们的见识会更多。丰富的认知带来孩子成为自己的信心,拓宽他们的生命。
4.统筹能力发展
规划自己的事务,而不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做。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也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支撑点。
玩耍的过程中,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达成,有助于他们发挥个体成长的积极性,把生命力量习惯性发挥出来。
成为自己,而不仅仅是成为妈妈的孩子,就从儿时自由玩耍的小小细节做起。
儿时犯错的重要性
今天在和一位咨询师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自己家里的小孩,碰巧我俩的小孩子年龄差不多大,都正在淘气的阶段。说到男孩子的淘气,她说:“淘气作祸,犯错误。犯吧,这会儿犯过,省得长大了再犯。”没错,我附和这个说法。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没有犯过错,循规蹈矩的,我反而觉得不正常,那么我劝你先去找咨询师聊聊,尽量在年纪还小时犯上点无关大雅的错。
1.知道如何做是不对的,感受宽容和爱
3岁的孩子犯了错,13岁的孩子犯了错,23岁的孩子犯了错,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显然成年人对于更小的孩子犯错,容忍度更高。而且年龄越小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越轻,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越小。
当孩子小时候犯了错,家长教育过了,该怎么爱还是怎么爱他,他会懂得自己被家长宽容地爱护着。这份爱足以支持他走过自己漫长的人生路,这条路也许会有坎坷有波折,但家长的爱让他心生力量。
2.体验被训斥的感觉
被家长训斥的感觉是孩子成长的铺路石,尽管我不赞成太多训斥孩子。可事实证明,完全没有被训斥过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当他们在学校遇到问题,偶尔被老师训斥,就有可能抵挡不住那份羞愧和气愤,从而排斥上学。
体验适度的训斥,是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宝贵经验,他们能够在被训斥的时候选择反驳、沉默、逃跑、讨好家长等不同做法。这些不同的做法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体验,慢慢的他们就会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固定下来。
一个孩子面对外在世界并不积极正向的评价时,其内心有效的力量,要么是对自己充足的信心与勇气,要么就是在家庭爱的氛围中的脱敏。
也就是说,经常与家长讨论自己言行表现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与批评的孩子,其面对老师的负面评价会更自然地应对。
3.有改正的勇气和方法,抗挫力更好
犯错,犯过就忘了,下次还犯,再被训斥……很多孩子就是这么淘气,俗话说:记吃不记打。是的,他们就是这样的特性。我家小孩子被爸爸教训说屡教不改的时候,撅着小嘴委屈地说:“喃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喃不是故意的。”
没错,当孩子表达自己不是故意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收住情绪,再次提醒孩子,帮助他理解某件事情如何做好。
允许孩子犯错,等于支持孩子改过。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知道,人生并不只是一个错能概括的,小时候犯的错无关紧要,长大了犯错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他们会更加谨慎的对待自己的人生。
儿时自主的重要性
1.体验努力—获得
在玩耍的重要性中,我们一再提及自由和自主这两个词汇,是因为只有孩子自己亲自体验的过程,他们才会对结果更加有感觉。
自主吃过草莓,才知道草莓是甜的。
自主种过菜,才知道每一棵菜都来之不易。
主动努力做事,才知道好成绩不是表决心得来的,要努力才能获得。
2.有为梦想而努力拼搏的力量
支持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梦想,并鼓励他为之不懈努力。尽管这些想法可能很可笑很幼稚,但哪有创造不是先幻想了蓝图才有的结果呢?
孩子们的梦想哪怕不切实际,也是自主成长的一个部分,家长的支持就会化成孩子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力量,帮助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中攻艰克难,积极成长。
3.能够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坚持
拥有自主权利的孩子,对生活的方向感更强。他们敢于设想未来,愿意为了自己的未来付出更多努力。很多家长反应自己的小孩不知学习为了啥,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啥,很多情况原因就是自主性的作用发挥不够。所以我通常建议家长在充分放手给孩子自主成长机会的同时,和孩子讨论,让他知道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濡养孩子内心的力量,推动孩子自身的成长动力,他们就会自动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4.不怕失败,更加适应社会
幼时自主性好的孩子,懂得适应社会的更多方法。不仅是接纳成功的结果,他们也会接纳失败的结果,不惧怕风浪与挫折。
避免养育啃老族、巨婴、长不大的人,不仅需要家长耐心陪伴,允许孩子的孩子气,还要把孩子看做是一个成长中的人,认可他现在的年龄以及支持他的长大。
小时候被要求懂事儿,凡事不敢出错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出现反抗的行为,可能在小学高年级,可能在初中,可能在高中,甚至可能在中年期。总有一天他要抗争,为自己争取自主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何不从孩子小时候就放手把自主还给他呢?小时候不用装成熟的孩子,长大了不会做巨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