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学东 启润心理首席咨询师
小A的故事:
小A今上初中,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妈妈都会问她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同学可以把这道题做对,你就能做错?”
小A这个时候总会想:为什么我做对的那些就都不提了,明明有些题他们错了而我做对了。
但是小A没有说,因为她知道说出来的后果:
妈妈会觉得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有些“骄傲自满”。妈妈总会说:“你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向他们学习,这样你才能进步。”
小A很想问妈妈,为什么我总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但是自己却总被妈妈看到短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在妈妈嘴里总是完美的,而自己总是不够好的?
小A从没有问出口,因为她知道答案只有三个字:为你好。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吸引很多妈妈的注意力,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父母总会不吝惜自己发现美的眼睛。而当面对自己的时候,却对赞美惜字如金?
于是我们也抱着这样的疑问,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的讨论,有孩子的观点,也有父母的表达。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传递。
在整理了很多讨论过之后发现,很多时候父母谈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糟糕,而是感觉孩子还不够完美。
在很多父母心里有一个逻辑:
别人有而我没有=不完美
不完美=有可能在未来失败
有可能失败=会失败
失败=没有能力
没有能力=没饭吃
所以别人有而我没有=没饭吃
所以,在很多父母的心里,如果孩子可以拥有所有孩子的优点,那才是完美,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未来。
为了让孩子更加完美,有的父母变身成“优点”猎手,每每见到别的孩子,总会挖掘他身上的优点,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耽误了自己孩子完美的人生。回到家就会向孩子展示自己“狩猎”回来的优点,在孩子身上找可以安放的地方:有的习惯该升级了,有的习惯该替换了。就像是汽车改造一样。
然而,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没有成为父母期待中的完美,反而变得退缩或抱怨。
而这其中的原因是:
看起来父母在向孩子传递的是努力进步的态度,而同时也在传递一种自卑。
因为里面有一个潜台词:
一个人只有完美的时候才有资格成功和幸福,而不完美就没有资格。
对于处在这种自卑的人而言,有一种夸大的体验:
如果有遗憾,那就是灾难。
那是什么灾难?是自己的一部分资格被剥夺的“灾难”。
从这种自卑中,人会学会两件事:
1. 我和同伴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一个特质是优点?我们认为一个特质是优点的前提是我们认同了对方的成就,我们希望获得和对方一样的成就,因此把对方当成自己生活中的权威或榜样。这里重点是我们赋予了对方成为我们生活中权威或榜样的资格。这个权利是我们给的。
虽然是权威,但是是平等的权威。而当父母提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常常忽略这一点。变成直接为孩子指派权威,指派权威意味着“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个权力不在自己手里。
而此时,同伴成为“榜样”的过程中的权威性不是我们给的,是父母给的,这就是不平等权威。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仅仅是孩子,而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父母的权威性。意味着你失去了和同伴平等的资格。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周围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不平等权威,那自己只能成为人群中最弱小的那个。如果社会注定是无法绝对平等的,那有一部分人就过早地学会了自己应该站在别人的后面。
2. 习惯性羡慕
在这种自卑中,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习惯性羡慕。习惯性羡慕指的是从来只羡慕别人,却没有想过要成为那样的人。为什么呢?
如果要学会一个新的特质,那么需要从认同到模仿,从模仿到吸收,从吸收到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心理学里叫内化。
而如果父母经常快速地给孩子提供不同的特质供孩子学习,让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内化过程。这就会造成孩子对“优点”消化不良。
习惯性羡慕就是在说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是觉得自己是得不到的。因为他没有很好的内化能力,在他的经验中,每次内化一个优点,最终都是还没完成就被新的优点替代。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父母第一次说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孩子虽然不舒服,但还是愿意模仿的,因为模仿意味着可以重新获得父母的喜欢,至少在很多孩子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孩子还没有学会,第二个、第三个优点就来了,这样孩子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自己学会了这些优点之后,父母是否会重新喜欢自己。
对很多孩子而言,父母谈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孩子心里觉得自己是没有机会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只是一次次体验到父母是不喜欢自己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习惯性羡慕比讨好还要严重,因为至少讨好里还有一个信念,就是讨好一个人会让自己得到好处。而习惯性羡慕里是没有好处的。唯一学会的就是为别人的生活鼓掌。
所以,学会了这两种感受,一个人渐渐也会开始认同“别人有我没有=没饭吃”的逻辑。而持有这种逻辑,靠近优秀的时候意味着自己会丧失部分的权力,同时会勾起心中的失败感。在这种体验下,父母心中期待的让孩子通往完美的道路也在这个过程中封闭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也因此失去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的能力。
如何重新获得学习优点的能力?
1.你想成为谁?
如果希望一个人想重新拥有学习优点的动力,前提是他能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当一个人能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才有机会讨论自己有没有可能获得这种价值。这样才不会被“优点”牵着鼻子走。这就需要清晰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特质,获得哪些能力。不妨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这个特质吸引我。通过不断清晰这两个问题可以帮我们锻炼三个能力:
角色定位
你想成为谁,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更细致为你想拥有“谁”在什么时候的角色。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特质,但并不是每个特质都可以成为“优点”,只有那些让我们获得好处或解决问题的特质才会被成为“优点”。如何确定优点,就需要先确定角色,换句话说,就是让特质在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出现。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别人的“优点”,但是却没有与优点一致的角色。那即使我们学会了,也没有办法获得别人一样的成就。
选择特质
如果说一个人有多少种特质才是完美,无疑是越多越好,但是人的精力是不可能把每个特质都学会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选择。而选择里最困难的是,当我们选择了要成为谁,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成为其他样子的机会。所以,学习优点,其实是在给优点做减法: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适合自己
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些特质,这时候还不能意味着我们就会获得这些特质,还需要知道哪个特质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适合自己?如果一个特质和自己已有的特质之间相关性越大,就越适合自己。如果特质与自己特质相关性不大,就需要通过先获得“中间”特质来一步步获得。
比如如果希望能早起,那前提是我们能保证自己的休息质量,保证休息质量的前提是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那提前睡觉和提高睡眠质量就是我们先要做的事情,而达到这两步,就需要先减少晚上的熬夜和刺激性活动,减少熬夜和刺激性活动的前提是睡觉前工作或娱乐的完成度。完成度越高,遗憾越少,遗憾越少,睡的越踏实。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早起,我们最先要做的是养成晚上处理遗憾的能力。
2.好和更好
在前面有一个逻辑,不够好=没饭吃,在这个逻辑里,我们常需要减除危机,换句话说,我们总在充当生活中的排雷兵。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逻辑,就是“不够好=有机会更好”。
在这个逻辑里,我们考虑的不是减除风险,而是获得收获。生活有时候很像一片荒地,我们不断努力排雷就是为了避免危险,很多人相信生活中没有危险就是成功,其实没有危险只是开始,荒地里没有雷了,荒地还是荒地,还需要我们不断耕种,才会不断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很努力,但是却无法成功的原因,因为一直在做排雷兵,没有开始做拓荒者。
因此,我们需要在生活中给自己机会让自己更好。更好意味着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成就,努力的原因不是危险,而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