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什么?
它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既是工具,我们学习去用,就对了。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作工具去用,而是当成一种学习,一种学问。语言的本质被模糊,在人们内心架设了一种心理高度,使得学习者容易先入为主地产生畏惧心理。
因为畏惧,所以学习变得很难。
比如,英语。偌大中国,多少学子,学习了多年英语,依旧是哑巴英语,不敢说,不会说。
一门语言,只去学,不去用,当然不会用了。
所以无怪乎,你的英语还是那么差。
作为深陷坑中的一员,我曾经也试图爬出来,也曾经花过money想把坑填起来。当然,这么说,自然是没有爬成功。
未能成功的原因有多个,比如,路途太远,去一趟地铁公交转,开始还行,要坚持一年两年,有些难度;接下来则说,我这个人耐性总是少了一些,与前一个原因一综合,更难坚持,只学了两三个月,就因为某一次特殊原因停下来,就一直搁浅。
当然,更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平时工作生活的圈子都没有人去运用英语。我一时的热情,总耐不过周遭的冷水。
虽说,只学了两三个月,但是那段时间,我不再是个哑巴。原本,一直不敢说,是因为总怕发音不准,会出错,别人会笑话。
事实上,你开口了,没有人会因为这些笑你。即便有人如此去笑你,也不必因此去介怀,会笑的你往往也是跟你情况类似的。
小班课,几个人轮着交流,一会儿就会轮到自己,这种形式让我们由被动式开口很快进入到主动开口模式。
曾经也有过,跟外教一对一四十分钟交流的机会。放在以前,我压根儿不敢想。当你开口了,才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
不管是搜肠刮肚,还是如何,只要你说出来,能让别人理解,说明这工具还是可用的。如果还不能,说明我们要多去用,熟才能生巧。
对于工具,想要会用,必定要边学边用。
脱离运用的学习,是毫无价值的。
很遗憾,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本尼刘易斯的《跟各国人都聊得来——三个月外语流利术》。
作者具备12种语言的运用技能,但他并不是一位语言天才,也曾进掉入坑里,经历失败。最终他总结出三点“快速学习外语”的诀窍,如下:
1.切实可行的目标
在我们学习英语时,是不是也曾设想过有一天能如何流利运用。或许,你也可能什么都没想过。
过高的预期,往往一时难以达成,学习热情容易遭受打击,对后续学习很不利。无预期,则没有努力的方向,行动则容易像无头苍蝇。
所以,制定一个操作性强,能见效的目标很重要。
把那些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阶段性的微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去化解每一个阶段的小目标,收获成效的成就感会推进我们下一步的学习。
运用贯穿每一个阶段目标实现的过程,用才是学的根本。
2.间隔的重复记忆法
语言虽是一种工具,但与其他工具不同的是,运用它的过程中,需要词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而提到词汇,必然要说到词汇的记忆。
虽然我并不是个爱背书的好学生,但也知道以往大家记忆词汇,通常都是按词典上字母顺序来背。
按这样顺序去记忆的学生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A字打头的单词页数被翻破,而后面的页码还是如新。
简而言之,就是永远都在记忆开头那几页的单词,其他词汇永远是生词。
而本尼刘易斯提出来的间隔重复记忆法可以帮助走出记忆的坑。把记不住的单词提前,已经学会的靠后。越快学会的越靠后,确保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没有学会的部分。
现在很多英语学习的APP都有单词难度排序,或者收藏夹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时间。
刻意练习,词汇关一定能突破。
最好的练习,是运用。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词汇。只有理解才是最牢靠的记忆。所以,刻意练习时,切勿忘记运用。
3.刻意营造环境
作为交流工具,语言需要一定的土壤支撑。然而,很多想要学习和突破英语的学子们,往往并非生活在英语运用的环境中。
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呢?
没有环境,我们去创造环境,也就是说刻意营造语言环境。
那么,该怎样营造环境呢?
记住这一要求就对了——能够提供及时反馈。目前有好多英语学习的APP,还有同好组队互相打气的打卡群,等等。渠道很多,但一定要找真人练习,通过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运用的情况,去加以改进。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快速提升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
记住,工具就要多运用。语言能力就是要在交流运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学习成长的。
不要惧怕说不好,当我们跨出第一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往能说好用好的途中迈进了。
写到这里,我对于学习英语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想要重拾英语学习的热情又被激发起来,但是我能肯定地说:这次不是冲动,接下来就开始行动。
你如果也想,不妨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