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读书沙龙好书分享之《万万没想到》

这是我在2015年3月29日周日读书沙龙中对《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分享讲稿,有删改

关于周日读书沙龙##

周日读书沙龙是幸福进化俱乐部发起的一个集国学、阅读、思考、分享等环节为一体的沙龙活动,面向俱乐部全体成员以及读书爱好者免费开放。每两周的周日晚上8:00-10:00在幸福进化俱乐部YY语音平台(频道号:24550515)中举行。
这个活动是由威海市委党校党委委员、教务处王肖杰教授和临沂大学图书馆孙彦玲馆长及其他幸福进化俱乐部活动的小伙伴们一起组织和发起的读书沙龙活动,自己作为幸福进化俱乐部的成员,当然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无奈自己一副破锣嗓子,加上畏惧当众讲话,而且喜欢满嘴跑火车,所以虽然孙姐一再邀请,始终不敢主动报名参加。后来看到活动分享的越来越精彩,于是愈发的自惭形秽,更加不敢分享自己那点儿半瓶子醋了。直到前一周,孙姐出差,说可能本周报名分享的朋友临时有事,让我帮忙补一下天窗,我虽然张皇失措,却不忍轻易推脱,只得硬着头皮去现眼一把。把自己最近读的一本好书分享给大家,心里忐忑不安,万一分享的效果不佳,让他人笑话自己倒是小事,影响了沙龙的声誉和大家对这本好书的感官就是罪过了,于是打算把自己分享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再发一遍,以查漏补缺。

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可不是那个倒霉的王大锤的故事,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认知世界”,是著名的学习博客“学而时嘻之”博文集。作者万维钢,网名同人于野,出自《周易》同人卦;原文是:

“同人于野,亨”

直译过来就是

在郊外与人聚首,亨通顺利。

这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理科男,现供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学而时嘻之”博主,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他是《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我感觉他的博客和他的书,都是在网络的角落里和爱真求实的人们聚首,传播理性思维和知识。这大概是作者取名的含义吧!

为什么读这本书?##

首先,我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千里挑二”的书,为什么说是“千里挑二”呢?是这样的:

从2014年1月1日到现在,我一共读了501本书,而这本《万万没想到》,是给我带来印象最深刻,启发最大的一本,是“五百挑一”的好书,因此,折算一下就是千里挑二啦!

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的博文集,但不能因为是博文集而忽视本书的价值,这本书在博客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订,使其更加呈体系,结构更加慎密,而这部书具体值得一读的理由,用序言里清华大学赵元南教授评价的那样,可归结为四点:

  • 第一是新颖性。记得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书名很能代表我对本书的看法,那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和本书的书名《万万没想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部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看似“离经叛道”的观念,和当下流行说法背道而驰,也因为如此,或许读了本书以后,可以改变我们很多固有的错误观念。
  • 第二是科学性。本书的新颖性,是建立在很多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结论,正因为其严谨,所以才得以有力地颠覆旧观念。
  • 第三是可操作性。有人在知乎问答上问为什么“心灵鸡汤”不好,最佳答案是“没给勺子”,这本书的有个特点在于它非常接地气,不只是简单的价值观念的堆砌,更是具体行动操作的指南。这是很多类似心灵鸡汤、成长鸡汤类书籍所万万做不到的。
  • 第四是深刻性。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些新知识,更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判断知识是否可信的准则,即所谓”元知识”的内容。读过本书,对于今后接受和评判新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这本书说了些什么##

本书收录了作者博客上的33篇精彩博文,主要围绕思维、励志、科学三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扫以为我看过的一些作者博文集变“散文集”的风格,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对我来说,最有启发和价值的在于前两个话题——“思维”和“励志”

一、反常识思维###

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反常识思维”,既然是反常识思维,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常识思维”是什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主要是以道德价值判断为核心,强调传统管理的思维,而道德判断的基本因素,就是自己已经形成了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作者很形象的说,人做判断时有两种机制:

  • 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 还有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固有的观念,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而忽略甚至反对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事务或结论。我们网络上很多激烈的论断都是如此,你以前反对中医,那么任何反对中医的文章你潜意思里面就已经赞同了,因为他印证了你已有观念的东西,除非明显离谱,否则你会接受,而支持它的论文,你就会不自觉的用更高的标准去评鉴它,给他挑毛病。
有这么一个段子:

话说有一次诸葛亮,刘备,孙权,曹操同乘飞机,突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跳伞逃生.这时候才发现机上只剩下三个降落伞包.大家一阵紧张,这时只见诸葛亮摇摇羽毛扇清清嗓子,说"这样吧,山人出几道题,能答上来的,就跳伞,答不上来的只好自己跳下去了."其他人没办法只好同意.
诸葛亮再摇了摇羽毛扇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一想简单,回答"一个"于是拿了个伞包跳下去了.诸葛亮再问孙权"天上几个月亮"孙权回答"一个"也拿了个伞包跳下去了.最后轮到曹操,诸葛亮问"天上有几颗星星"曹操一怔,懵了,回答不上来,只好自己跳下去了.

当对方观点和我们一致,我们问他太阳、月亮的问题,当对方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们问他星星有几颗的问题。

我们反常识思维,就是要跳出这个怪圈,作者引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思考,快与慢》中的观点和框架,把人类大脑思维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的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计算,甚至我们在系统2工作的时候连瞳孔都放大了。作者提倡的,就是不断的发挥自己大脑系统2的长处,让系统2经常得到锻炼,提高自己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这样要求我们有一种tradeoff的思维模式
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但人脑天生不适应抽象数字。善于权衡利弊得失,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善于妥协,制造双赢。
简而言之,讲实据、论逻辑、 重实践的理性思维是本书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二、成功学的解药###

成功的关键在自控####

目前国内的书籍市场中,除了学生教辅书籍以外,畅销书排行榜上总是有大量“成功学”类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了解这些书籍,感觉此类书籍的特点过于直白和重视功利,强调方法简便易行,见效神速。而且不同国家作品有不同的风格。

  • 中国市场的励志书特别喜欢谈“人脉”,讲人脉的书随便就能找到几十本。如果再加上从人脉衍生出来的相关领域,比如关于“谈话的艺术”、“影响力”、乃至“气场”,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在中国,社会关系就是第一生产力。
  • 而据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介绍,日本的励志类畅销书就比较强调“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
  • 世界上最大的励志书生产国当属美国,美国最爱谈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特别讲自尊和自信。最为典型的就是《秘密》这样的吸引力法则,强调积极正面不是不好,但这样的成功,显然是难以复印的。

作者认为这些都是不靠谱的,都属于鸡汤,作者欣赏的,是那些借助实验和统计,在书中的理论背后都有严肃的学术论文作为依据,凝结大量心理学、管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精髓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真正能左右成功的只有一个品质:自控

对学生来说,能管住自己,该上课的时候就去上课,该写作业写作业,多学习少看电视,这个品质就是学业成功的秘密。

统计表明,想要预测一个学生的大学成绩,自控能力甚至是比智商和入学成绩更好的指标。不但大学生如此,在职场上也是自控能力强的人更受欢迎。研究者普遍认为,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而自控是需要意志力的,通常人们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而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它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所以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

当然,这并不是说:意志力是完全客观不可控的,任何意志力不足的人都是生理发展问题而不是人品问题。

实际上,我们可以想办法合理支配这种资源,甚至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通过科学家对意志力科学的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它事情上。那么如何给自己的意志力“健身”呢?我们过去有句老话: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

其实,我们想要提高意志力,就需要通过“常立志”的方法,从培养一点一滴的小的良好习惯做起,不断增强意志力的“肌肉”,变“常立志”为“立志常”。
这好比一个虚胖的人,不可能一下子变成斯瓦辛格那样的壮汉,但如果有科学的方法及认知,可以通过训练,每天养成合理的锻炼和膳食,让自己逐步拥有“马甲线”,关键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比如你习惯用右手打球,你可以有意识地用左手。你还可以强迫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书面语的完整句子,而不得出现俚语、省略语和脏话等等。关于如何用习惯培养的方式,可以在群里咨询易仁永澄,他有很多很棒的方法,比如建立习惯清单列表等。

美国人有句老话:

“美国的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美国的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原来人们通常认为的是,因为中国人从小使用筷子而导致大脑开发的早,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华裔智商更高,而实际上,当前的研究认为:我们传统教育观念上对自控更加看重。不管是弟子规,还是这几十年的升学教育,都要求学生自控,因此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更为严格,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刻意练习,突破舒适区####

前段时间有两本书非常流行,一本是马尔科姆的《异类》,另一本是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影响巨大,很多人认为自己只要在某个领域投入10000小时专业训练,就能成为顶级高手。其实,通过科学研究表明:除了个别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而成为顶尖高手的确需要长时间的苦练,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想要成为“天才”,不仅是10000小时的时间投入,而是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逃离自己的舒适区,需要很大的意志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修炼。对于一些人来说,脱离舒适区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目的。

2. 有针对性的分块重复练习#####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重复并不是我们以前小学时代老师的法宝:这个字抄100遍,或者抄课文10遍,它也有技巧。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王羲之写尽八缸水,成就一代书法大家。写尽八缸水是结果,而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反复练习,认真推敲才是关键。如果有人只看到他写尽八缸水,自己也搬上8缸甚至10缸水去瞎比划,而不去思考字的间架结构,笔意笔顺,那么别说八缸,就是八十缸、八百缸怕也是无济于事的。

想要成为顶尖高手,反复的进行基础性训练尤为重要。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因此,务必要做到:

  • 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在韩愈的名篇《师说》里面,一开始就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作者看来,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对自学高手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为什么作者认为计算机编程是容易自学?因为写出来的程序对不对,计算机会立即告诉你。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而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由此我感到为啥课程录音视频和面授的价格会相去甚远呢?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得到及时反馈。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必须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

三、如何“压榨”一本书##
作者强调:

世界上有很多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在做事和读书之间,做事优先。但读书是除了实践之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方法

我们现在进入了浅阅读时代,因为网络文本的特征就是超链接,很多阅读者因此点击来点击去,而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加碎片化,记得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网络阅读方式,在作者看来,适合老年人保持头脑年轻,但对于年轻人深入学习和理解则有不利的效果。浅阅读时代我们获得信息很容易,所以更多的人更加不愿意读书,即便是阅读网文也往往青睐于短小精悍和图文并茂的文章。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更加注意阅读的技巧方法,让我们的阅读更加高效。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第二次提到)中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宽框架。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桌面上来,集中选择。

不管现在亚马逊等网络书店多么冲击实体书店,当下书籍以及其他信息阅读的机会几乎是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的,我们给阅读留下的时间有限,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宽框架思维,把所有需要的书籍全部列出来,集中选择最想读的一本去阅读。时代周刊的书评就是这个方法,把书籍分为:

随便翻
略读
精读

三种,把所有的书都先翻一下,过一下脑子,有兴趣的,进行对框架和主要观点进行略读,剩下的精华书籍,进行精读,不管是书籍还是网络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

真正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他们心中的一棵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去。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作者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了一个以做笔记为核心的做笔记的“强力研读”阅读法。教给人们如何压榨一本书。

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要主动学习。要把学到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做笔记是个好办法。第二要把新的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人善于发现新事物的不同点,而真正的高手则善于发现共同点。所谓消化吸收的本质,正在于此。有些读书太多的人之所以死板,就是因为他机械地读,而没有建立一个体系。

一遍太少,两遍正好###

作者提出的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清晰表现书籍逻辑脉络###

作者不赞同只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如果只用这个工具的话,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意义不大。就好像用三围数字来描述一名美女一样无趣。思维导图不是干这个用的。作者提出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 。这样的阅读笔记,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确能看出来作者的逻辑脉络

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段子也记住文章,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河流风景变成抽象的地图。让自己跳出字里行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这本书,他的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算是真正理解这部书的脉络了。

萃取书中所有亮点###

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单独拿其中一个小故事出来写篇文章,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与众不同的解读。然而这个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的树木,而看不到背后的森林。实际上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那些所谓“中国古代寓言”,就是从古书中提出来的小故事,而我们对这些寓言的解读往往背离古人写书时的本意。
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某个小故事实在是好,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以后将来万一写文章之类,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一点,是这些故事日后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这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一定要学着和原作者在思想上对话,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和心得。这一部分,我建议大家阅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更全面的表述

发现和以前读过书籍的联系###

作者提倡:要随时注意发现书中思想跟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非常敏感的。要敏锐地记载下这些联系,关键词是敏锐!如果你不够敏锐,说明你不够主动。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特别是当代的书籍,很少有一本书的思想会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的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之上,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关于科学方面##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霍金的答案》中,作者强调了科学的作用,他认为:

科学知识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知识,其有一个很酷的性质:只要学会了一般原理,就能解决无穷多表面看来千奇百怪的问题。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可以一听你的问题,不必亲临现场,完全凭借逻辑推理就能告诉你答案。有时候他们推理出来的答案可能出乎意料甚至违反常识,然而你却不得不服其完全正确。

而他用了10篇文章,强调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目标。

比如作者认为:

每一篇科研论文都是我们从个人感觉到的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能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的一小步。这个过程每一步都不完美,但只有如此,才能摆脱蒙昧。

再比如

如果经络和“气”能用实验证明,诊脉能机械化,阴阳运行能用数学方程描写,一直到《伤寒论》能出一个基于现代医学的解释版,那么中医就可以成为主流科学。将来谁能做到这些,谁就“发现”了中医。也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抛开掌握绝学的少数老师傅,变成像青霉素那样任何一个医院都能随便使用的有效技术。

这种观点是我非常佩服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