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十多年的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有几多?
像罗胖子说的,读书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他为大家做了这件事,看完书把书的精华读给粉丝听,逻辑思维积累百万粉丝,抓住了利用听觉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市场需求。
人们已经超越眼睛看书,开始用耳朵听说、鼻子闻书、触觉摸书(盲人),以后会不会出现嘴巴吃书,读书跟吃巧克力般轻松吸收知识呢?未来可期。
应试教育一路走来,我们是如何读书的?
高中地理老师是个教学很有一套的人,她说过一个理论:刚开始,把书读厚,到最后,把书读薄。
意思是尽可能掌握细节,读通、读透,以至于了解每个毛细血管,最后读薄,意味着掌握重点,拎住鱼骨头,就抓住了主要躯干,这就叫牵一头动全身。
工作以后,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工作后,时间碎片化,难得可以留出大片安静的时间读书。想读的书那么多,怎么可以短时间内找到获取书的精华呢?并且市面上大多书,遵循2/8里面,20%的书真正有价值,每一本书20%的是所需要掌握的,沥干了水分的内容。
1.首先,我会了解作者的背景。
比如《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著有《基业长青》,百度下了解生平。这一点,我从欧丽娟老师那里学来的,她不仅在研究红楼梦这本书,还在研究以曹雪芹为代表的,清朝官宦贵人家的少爷公子所身处的那个时代及价值观,更好的解释和理解书中描绘的场景。
正是基于这一点,《从优秀到卓越》虽然历时5年,收集了28家企业,做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因为样本量不够大,或者选取的样本有偏差,不可以把书的结论当做100%的教条。就像《基业长青》中提到的长青企业,也有倒闭破产的。
2.其次,我会先看目录,梳理整本书的逻辑。
个人觉得国外的书籍写作,比较注重逻辑,曾对比过统计学的教程,国外学者的章节安排更加有逻辑性,国内的教材虽然是强制性作为教科书,基本被老师弃用。
《从优秀到卓越》的目录,值得一看,整个目录分为9章,我原打算用思维导图画出目录结构的,没成想书中有现成的飞轮图,理解了这个图,书就理解了50%,就跟学PMP时,理解了十五至尊图,项目管理基本搞定50%。
(插句题外话,如果打算自己写书,可以先理出大逻辑,如果可以画一个概念图,套用诗句中的概念,诗句中有一个字叫“诗眼”,那么这个概念图就是全书的“书眼”)
第一章讲什么是卓越,并分析了优秀到卓越之间的距离。
第二章到第七章讲飞轮图的内容,又分为三个大模块,训练有素的人、思想和行为——人才是组成公司的元素,训练思想即统一公司脑,训练行为即训练公司执行力。每个模块又细分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成一个章节。
第八章介绍整理的飞轮图,如何飞跃成卓越。
第九章串联起《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两本书。
3.有整体逻辑了,再一章一章进行阅读,往骨架里面,填充丰满的细节。
走心的感受,感受每个打动你的词句、图表等,那些有趣的观点、案例,规整到素材库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书看完了,合上书,问自己:“如果你是作者,这本书你打算怎么写?”
提出自己写书的思路,有没有可能写得比作者更好,如果没有,作者的优点在哪里,可以借鉴什么?
5.如果有兴趣可以扩展阅读
比如阅读《基业长青》,这是同一个作者的书籍阅读;
比如阅读《大败局》,反向思维的阅读;
比如阅读《引爆点》,福布斯入选图书中介绍,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6.输出读书笔记,或者联系到生活/工作实际中,学以致用
这点很重要,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就像茶壶里煮饺子,烂在肚子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功成名就的CEO,看重输入的时间大过输出的时间,在输出的时候,多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做回顾,打通新知识和旧知识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