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周去参加民建三支部“健康法制进校园”活动时,我在济源韩旺小学做心理健康讲座的题目。
这个活动我们坚持做了很多年。
为什么,这次我有写下来的想法,也许,是因为太难吧。
这个学校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共61个大大小小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儿童,周一到周五住校,周六周日由爷爷奶奶,姑姑,叔叔或者大姨们接回家。
难的是,我以前讲座用的心理健康课件,没办法用在这个学校。
因为,我面对的不仅仅是老师身份的他们,更多的是身兼“妈妈”功能的陪伴者。
父母那部分教育的压力,自然就到了这些老师们身上。
这种压力,是教学压力之外的,专属于这个学校老师们的压力。
我们都听见过身边学生家长的声音:咦,老师又叫家长哩,我家孩子又惹老师生气了,我都怕见老师啦……
老师可以把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责任,转嫁给家长。
不谈这种转嫁的对错,它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共识”。
可这个学校的老师,兼“老师”与“父母”于一身,属于父母的那部分压力,最后还是回归到了老师们身上。
担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老师们问的最多的话题内容,是啊,这本该是父母们最关心的话题。
所以,在内容上,我没有像原来那样让老师去认识,一些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表现: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寻麻疹,头疼,反复性口腔溃疡,迁延性感冒等等诸多的,心理问题躯体化表达,而是直接告诉大家:
当大家内心疲惫时,该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状态复原,因为,一个状态好的养育着,才能养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功能是妈妈。
一共教了大家三种方法,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我用在咨询室工作中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第二种是网上风靡的,但我很少用,大家可以试着玩玩看。
回家后,我再看看课件ppt,虽然只有短短的五页,我读的是满满的感动:
因为,他们是老师,
更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