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出能臣,乱世出枭雄。
战国初期,七雄争霸,战争频繁。这时期,武将接踵而出。其中有一人,他做将领时,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不乘车,亲自背着军粮,替士兵分担劳苦。有士兵生了恶性毒疮,他亲自用嘴为士兵吮吸脓液。士兵们对他心悦诚服,作战中奋不顾身,以命相报。《吴子》中记载了他的战绩: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为平局。更在阴晋之战中,以5万兵对阵秦军50万,打得秦军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他是名符其实的“战神”,是和孙武齐名的神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用兵如神之人,最终却被乱箭射死,死后尸体又被处于车裂之刑,可谓悲惨至及。
这个人就是吴起。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的品德,才是才干的主人;而才干只是品德的奴仆。”
吴起才智过人,但是他的人品却成了他失败身死的关键。
才干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品德却是生命的价值。所以,才干让人走的高,品德让人走的远。
爱亲和邻,方见其性
吴起的父亲很有经商天分,靠着活络的头脑,很快家累千金。但是吴起不想安安分分做一个闲散的富二代,他想走仕途。他拿着家里的钱四处求官,但不知是不是运道不跻,家财散尽,吴起也没换来一官半职,惹得村里人对他一顿冷嘲热讽。吴起恼羞成怒,连杀三十多人,跑回家中,用牙齿咬破自己的胳膊,对着母亲发誓:“娘,儿子此番外出求取功名,若做不到卿相之位,此生绝不踏入家门!”
吴起走后拜在曾参的儿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学习期间,他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他说到做到,没有回家参加母亲的葬礼。
儒家以“孝”为本,曾申认为吴起罔顾人伦,有违圣训,于是就把他逐出师门。
被扫地出门的吴起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来到鲁国,开始学习兵法,为鲁国国君办事。
终于,吴起的机会来了。
齐国攻打鲁国,鲁君想让吴起带兵抵御齐军,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不放心他,怕他有异心。
吴起知道,这是一个实现他梦想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必须抓住。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向鲁君表示他对鲁国的诚意。
鲁君最终授与吴起将军印,吴起得偿所愿,带兵打败齐了国。然而吴起却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受到鲁君的猜忌。吴起只好离开鲁国。
吴起是有才能的,只是缺一次展示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他杀了自己的妻子。
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家人都能下杀手的人,还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还有什么人是他不敢杀的?
有一句话说:你对待家人的态度,就是你最真实的样子。
一个孝顺父母、珍惜伴侣、疼爱孩子的人,对待任何一个人,都会如春风一般温暖和煦;一个不顾家人死活,只有自身利益的人,对待别人也只会冷血无情和利用。
世间除了功名利禄,还有情义。
不要被外界的繁华诱惑迷了眼、蒙了心,人生的理想需要追求,身边的亲人也要用心呵护。
一个人,若没有家人的陪伴,即使得到了全世界,又有谁来分享?
海纳百川,乃显其大
吴起有一段著名的尚德抑险论。
吴起在魏国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西河太守。有一次,吴起陪同魏武侯游西河,两人乘船而下。魏武侯看着山河险要牢固,不禁发出感慨,认为它们是魏国的宝物。
吴起说:“国家的强盛在于仁德而不在于地势险要。从前的三苗氏、夏桀、商纣,他们的国家都有险要的地势作为防守,然而不施仁政,最后都被消灭。这就可以看出,政权稳固在于仁德,不在于地理形式的险要。如果您不修德政,即便是同船之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魏武侯认为他说的很好。
后来,吴起被人设计遭到魏武侯的猜忌,离开魏国,去了楚国,得到楚王的重用,进行“吴起变法”。在变法过程中,吴起施行严刑峻苛,而且很多变法都触及到楚国贵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贵族们对吴起群起而围之。吴起逃到楚悼王的灵堂,趴在他的尸体上。楚国律法规定:带着兵器接近国君的尸体,诛三族。吴起利用这一点想逃过一劫。然而,贵族们对吴起的恨已经让他们丧失了理智,他们闯入灵堂,乱箭射死了吴起。有很多箭也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楚悼王的儿子大怒,诛杀贵族72余家,车裂吴起的尸身。
历朝历代的变法都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也都会发生流血事件,所谓“不破不立”。然而吴起曾谈论他的为政之道是“仁德”,但在实施变法中却苛刻少恩,让人不禁失望。
海之所以大无边际,是因为它接受泥沙俱下包容。
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也许是一个能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领导。
一个好的领导,要像大海一样拥有包罗万象的心胸,才能对人因材而用,也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戴。吴起性格极端,善于猜忌,楚悼王在时,他尚有庇护,楚悼王不在,等待他的就是声势浩大的反戈声。
胸怀大度,与人为善,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为自己积攒人缘,为自己留下后路。
纵观吴起忙忙碌碌的一生,前半生弃母杀妻,郁郁不得志;后半生锋芒毕露,却几次遭受猜忌,最后还落了个死无全尸,又图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