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书和他的电影一样,流水般温和却有力量。
当有人问他,如何成为世界级的导演,创作时是否心里要装着世界?
他的回答很出人意料:“当然不会,心里装着世界,作品也不会被广泛认同。”
他很肯定的说:“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才能达成某种普遍性。”
世界上的人类千差万别,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
比如,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对死亡的追问、对爱的理解。
这些人类根基上的问题,虽跨越人种和国度,却在所有人心中起伏。
是枝裕和拍的电影,基本上都围绕着这些主题。
《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无人知晓》,包括2018年让他获得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
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去呈现问题的答案。
他说过:电影就是对日常生活进行丰富的描述,并把它真实的传达给观众。
起初他拍的片子并不被看好,甚至票房也很低迷。
很多人把它归因于,他是纪录片导演,所以拍出来的电影也像纪录片,没有什么商业市场。
影片的细腻与真实,打动着懂得欣赏它的人。
他曾经拍完一部片子,不知道下一部片子的费用在哪里,要去哪里拉赞助。
在出名之前,他的电影算是很小众。但却有看得懂的企业家,愿意给他投资。
有人把他的成功归咎于运气,有一点却不容忽视,这么多年他仍然坚持,拍自己想拍的内容。
有一段话,我认为能够体现他的境界: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涵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
他极度谦逊的态度,表现在他的电影中,就是不随意批判。他负责真实的展现一个故事,将上帝视角和判断权,交给观众。
他相信,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
所以在《无人知晓》的片场,有不少小演员的戏,他只给场景和情况说明,并不给台词。让孩子们之间互相熟识,然后自然对话。
可以说他和很多演员之间,都是互相激发的合作关系。
比如他和树木希林合作多次,很多片子里母亲的形象立体而真实,是枝裕和回忆说:很多场景都是听树木希林的建议下完成的,出来的效果很好,她对自己而言就是“母亲”。
在《步履不停》中饰演老父亲的原田芳雄,在片场故意要和其他演员保持距离,常常一个人待着。因为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有疏离感的人,是枝裕和也尊重并支持他的感受。
导演搭建一个场景和舞台,演员不光负责表演,还带着自我投入到角色中去。
导演期待的是90分,往往经过这种化学效应,会得到99分。
有时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如导演原本写的台词精彩,但是枝裕和仍旧选择沿用演员的表现。
这种佛系的导演是不多见的,我们常见的更多是有企图心的导演。在讲故事上很用力,非常怕观众看不到,所以故事往往都停留于演的层面。
是枝裕和电影里的人物很多都是有缺陷的人,小偷的父亲、抛弃孩子的母亲、第三者的孩子。。。。。。
无论在人物还是故事上,他都从未追求完美,他理解了“完美”是人类臆想出来的陷阱。
也许终有一天,观众会明白:缺陷并非只是缺点,还包含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