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越的《魔鬼老大,天使老二》读完了,想来写一写启发我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最近总是会听到有人说,与其不专心陪孩子,还不如不陪,观点是,要高质量的陪伴。但诸葛越却对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有质疑。
她是这样说的:
教育界为了给繁忙的父母找出理由,一般会使用“quality time”即“高质量的时间”来说明和孩子花多少时间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时间的质量——比如给孩子读书、与他们对话。
诸葛越说她不认同这个理论。理由是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建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频次。孩子不是机器人,你想要给她读书,他就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8点等你读书;孩子是一个小人,有自己的情绪想法,有一天不同经历。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提倡父母要给孩子更多无条件、无目的的时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当我接触到“高质量陪伴”这些词语的时候,对自己也诚惶诚恐过,总担心自己没有做好。但这状态下,孩子也能感知到。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是最早的十几年。一个人时间只有那么多,作者也说,我们需要想清楚什么最重要,放弃什么,抓住什么,放慢什么,忽略什么。
单是去读这一段话我并不能接到作者想要传递的观点,直到她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她说回忆自己的童年,常是这样的场景:
在爽朗的夏雨过后的下午,在自己的小屋里,躺在小床上、蚊帐里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洗过澡,做好功课,在家无所事事,看看小说,听听音乐。那时的自己,就只想这么多,并不知道许多年后要做这么多事,去这么多地方,一直“在路上”。但那时的快乐就是如此通透。就好像孩子为今天的到一大罐爆米花开心不已,那感觉一样。
作者说,这是安全感。是永不着急,从容不迫的安全感。
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作者要表达什么。俞敏洪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要留一些没有目的的时间给自己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在点燃孩子内心一把火,让他们对人生充满期待,对世界充满热忱,也需要带领他们去单纯的体验一些什么目的都没有的时刻。要主动去“浪费”一些时间。
我会想到,是不是当我们给孩子足够多无条件,无目的的时间,也就是给了孩子永不着急,从容不迫的安全感了呢?
诸葛越在书里讲到两个孩子互为玩伴,最亲密的朋友,陪伴他们的日子,是孩子让她的世界扩大,使隐藏着的东西都显露出来。
我也深深认同,首先我说当我知道高质量陪伴这观点时,我也诚惶诚恐,没有了从容心境。但读到这里,也再次被纪伯伦的诗句触动: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读完这本书后哪些可以尝试去做?
折纸飞机的书,要给孩子找到,教她们学做各种很酷的纸飞机。
写孩子的成长日记。之前断断续续写过,但没有持续下来,以后我会写。诸葛越这本书写了一年时间,她记录了上千篇孩子的成长日记,很多变成了这本书的素材。就比如今天,老大分别给她爸爸还有我写了一封信,说她的梦想,还在文字背面画了一幅画,记录下来,都足够有意义。
养蚕宝宝已经开始,阅读和运动要足够重视,且做好。
但我觉的我最感谢读到这本书的是,给我自己也打开了一个视角,很多地方可以先要求自己做到,比如,阅读和运动,睡眠,还有从容不迫的心境,幸福可以教授,也可以先自我教授。
最后,借作者说话,来提醒自己珍惜:
孩子不是工作,不是一个优化问题,不是一件要完成的事,不是一个我们挣了钱、再付钱让被人代理的任务。人一生就是由一片片时光连起来的,孩子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