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二十四讲:《九变篇》第三四段——利害辩证与将帅五危】
今天接着聊《孙子兵法·九变篇》。这一讲要掰开揉碎的是最后两段话,字字珠玑,句句惊心。孙子在这里既教我们如何用辩证思维驾驭战争,又狠狠敲响了为将者的警钟。我们一段一段来品。
第一段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白话译文:
所以聪明人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时想到不利,事情才能顺利推进;在不利时想到有利,祸患才能化解。要使诸侯屈服,就用他最害怕的事情威胁他;要驱使诸侯,就用他不得不应对的事务拖住他;要调动诸侯,就用小利引诱他。用兵的法则在于: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敌人无法攻破的力量。
精解第一层:利害辩证的智慧
孙子一开口就甩出金句——"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这八个字堪称东方辩证法的军事版!薛国安将军在《精解》中特别强调:"'杂'字是精髓,意味着对立面的交织与转化。真正的战略家必须是'杂家',能在利中见害、害中见利。"
讲个活生生的例子:1947年陕北转战,胡宗南20万大军压境,毛泽东却笑着说:"胡宗南占领延安,等于背上一个沉重包袱。我们放弃空城,换得战略主动。"这就是典型的"杂于害而患可解"——表面是丢失首府的"害",实则转化成调动敌军、分散其兵力的"利"。果然,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不得不分兵驻守,彭德怀趁机在青化砭、羊马河连打伏击,歼敌两万余人。
再看"屈诸侯者以害"。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美国航母舰队逼近,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实弹演习,火箭军数十枚导弹引弓待发。这就是用"害"止战——明确传递"你若动手必遭重创"的信号,最终美军航母悄然撤退。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道破了威慑战略的本质!
精解第二层:积极备战哲学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这句话值得刻在每个决策者的办公桌上!薛将军解读得犀利:"这是对和平麻痹症的最有力鞭挞。指望敌人仁慈是最愚蠢的,真正的安全来自于让对方不敢动手的实力。"
最深刻的教训来自二战法国。马奇诺防线号称"坚不可摧",法军指望德军"不攻",结果德军绕过防线直插阿登森林。法军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恃其不攻",二是没有"恃吾有所不可攻"的机动力量。反观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朱可夫一边用纵深防御消耗德军,一边从西伯利亚调来生力军,最终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发起反攻。这就是"有以待之"的典范——不仅靠工事,更靠预备队和气候优势形成"不可攻"的体系。
第二段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白话译文:
将帅有五种致命危险:一味死拼可能中计被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急躁易怒可能受辱轻进,洁身好名可能落入污蔑陷阱,溺爱民众可能疲于应付。这五种情况都是将帅的过错,用兵的灾难。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源于这五危,不可不警惕。
精解第五危:爱民可烦——仁政的军事代价
最后这个"爱民可烦"最值得深思。孙子不是说爱民不对,而是警告机械式的"爱民"可能拖垮战略。薛国安将军举过经典战例:1946年中原突围时,党中央果断放弃根据地,以6万兵力牵制国民党30万大军。如果当时因"爱民"而犹豫,恐怕就被围歼了。
但最震撼的例子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38军113师奉命穿插三所里,官兵14小时奔袭145华里,跑得战士边跑边吐血。为什么这么拼?就是要抢在美军前封锁退路。如果指挥员因为"爱兵"而放慢速度,就不可能达成战略合围。最终此战歼敌3.6万,彭德怀激动地喊出"三十八军万岁!"。真正的爱兵不是让士兵少跑路,而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才是大仁大爱。
总结与升华
朋友们,这两段话看似讲军事,实则是人生哲学。"杂于利害"教我们全面看问题,"五危"警示我们性格决定命运。就像薛国安将军说的:"《孙子兵法》最终修炼的是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和心性境界。"
最后以朝鲜战争为例做个总结:彭老总为什么能打赢世界名将麦克阿瑟?正是做到了"杂于利害"——初期利用美军骄狂诱敌深入,后期面对火力优势坑道固守;同时规避"将帅五危":既不畏战死(但不蛮干),又保持战略耐心(不被激怒),更懂得为大局舍弃局部(暂弃平壤保主力)。反观麦克阿瑟,恰恰犯了"忿速可侮"——被志愿军撤退激怒长驱直入,最终落入包围圈。
所以《九变篇》的压轴告诫穿越时空: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辩证看待利害、又能克服人性弱点的智者。这种智慧,何止用于战场?商场竞争、职场博弈乃至人生抉择,莫不如是。
注:文中战例分析综合参考《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及军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