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心理,即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轻易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
逃避是趋利避害的表现,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籍,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
“趋利避害”一词出自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
明明躲起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但是躲起来却是有效的让自己远离困境,远离危险的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
毕竟很多时候人面对困难和问题,当感觉到自己解决不了或不能去战胜的时候,敢于面对并勇敢的去解决它是少数人,而选择暂时的逃避,却是发至本能的多数人的一种本能选择。
朋友家有个年轻的晚辈,身上的这种性格特质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这个晚辈从小时候起在大人眼里就是一个“乖乖虎”。
当大人感觉到他乖乖的表面下藏着一颗胆怯的遇事逃避的心理的时候,已经是在他读大一的时候了。
本来成绩就不够好的他,在通过各种努力,终于进入了一所大学,但半学期刚过,他就选择要休学。
表面性格乖巧的他不是以激烈的对抗来向大人表明他的选择,而是以不上课、无精打采、茶饭不香、不想说话,对周边一切都没有兴趣等等,这样的态度像一把软刀子割裂着父母的心,受不了这样一种钝刀割肉的打击,他父母妥协了,接受了他的不再上大学的选择。
无疑,这次成功的“逃避”,给以后的道路埋下了隐患。
本来这孩子最初的表态是不上大学,自己回来自主创业。但是当他在社会上准备去立足,开始准备做一两件事的时候,他发现,社会远非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于是,又选择了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通宵不睡觉,不吃饭等等逃避的办法。
他还是不和大人强硬的对抗,又是用这种软绳套猛虎的办法,让他的父母最终再次妥协。
好不容易在大家的鼓励下走出家门,在可信任的长辈带领下学着做一些事儿。
可相同的过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三次,每一次都是鼓足了劲儿走出去,但不久又灰溜溜地溜回家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上演同样一幕话剧,真的是让家里所有的亲戚长辈对他彻底的伤透了心。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帮他了。
当然,有时候他也会向亲戚朋友吐露一点他的心事,他说他也很想做事儿,但是就感觉做不了,他也很想去坚持,但是就感觉坚持不了,他也想做一点事,为家里解忧,但是不知道该去怎么做?
这孩子,倒是向大人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好像不是他不努力,是所面临的社会给他出了他不能解决的难题,所以他只好逃避。
桃之夭夭,有理有据!
朋友也问过身边的朋友怎么办?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一个人想假装睡觉,是任何人也喊不醒的。
因为他原本就醒着。
如果这孩子是真迷糊、真迷茫着,这样的人倒还有办法去引导。
比如建议他多和积极、开朗的人交往、交流;多读一些励志类、文史类、社会类书籍、报刊;开阔心胸、视野,擅于发现事物积极面、有益面;多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培养勇敢、豁达的性格。
方法总是有的,就看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