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们总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心情浮躁。唯有静下心来,用书籍启迪我们的灵魂,让思想的天空变得更加纯净。
昨天抽时间看了《了凡四训》、本书的寓意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显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的另一个层面:透过自我修行创建良好的生活。
在观点上通过四点来论述:
1.立命之学
说到立命之学就是谈到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是习惯于“命中注定”“听天由命”;二是当对命运有所不满的时候,习惯于向外求,向命理求,向风水求,向神灵求。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
“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
禅师回答:“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我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体会到,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老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在几年之前我来到省城,起初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吃的那个伙食实在太差。住宿的那个十几个人一起的房子,里面透着一股酸臭味。如今在现在的物业公司上班,虽说赶不上当初的好环境了。但每每想起同曾经工作过的物流公司俩俩相比,心里也就平静了许多。有时检省自己和别人产生矛盾,为什么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好,这些可能来源于你自身的修养还达不到的客观体现。
2.改过之法
其实立命之学与改过之法,两者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尤其是对于自身来说,
那是因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还欠缺什么。而不是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因循就是守着世俗之见,按照社会的惯性得过且过,对于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以前,看到自己的身边的人伤害保护动物,没有能力去制止。但尽量自己要远离,可以用行动去结束这一切,这也是一种造福的方法。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人要追求的就是这个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累的,也是这个恻隐之心。周代的礼法,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从前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
3.积善之方
文中用了十个典故案例,具有现实性地说明怎样去利用你的善行,用什么样的方法与行动去实施,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意思是我们用言语可以劝解眼前的人,用书可以劝解后世百代的人。]这和与人为善相比,似乎形迹露于外,但如果对症下药,也会有奇特的效果,所以,不可以废除。但这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4.谦德之效
谦虚是品德自我提升的一种修养,也没有任何的成本输出,且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了凡四训中的道理浅显易懂,但真正的思想还需自己慢慢地用行动去体会。以达到精神上的统一,要知道精神上的推动力是伟大的,他来源于一种外力的推动。我们要用自己的内心去进行修练,人格升华了,我们的整体也就突飞猛进了。
书中加入了一些精彩的评论与典故,我只是抽取一些摘要介绍给大家。书中的精要还需自己细细地品尝,方能得到真正地提升。
洞悉生活的真谛,从品书开始。我是舞子泳,感谢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