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好的行业剧?话要分两头说,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完成了城镇化,但职场生活还没渗透到每个城市。仅有一线城市存在大量不同行业的白领,受众对行业剧的审美水平存在一定的限制。讲一个小众的职业,很难让中国数量更多的下沉城市观众引起共鸣。
但我们都知道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者喜欢目前的烂剧,主要还是因为编剧水平不行。就像《流浪地球》之前,很多人给国产科幻片不行,找各种原因。但有一天郭帆真的做到了把科幻片拍好,你看观众还是会用电影票去支持的。国内的创作环境固然有各种限制,但在现有的标准之下,还是有很多创作空间存在的。编剧们用自己熟悉的家庭伦理、女频甜宠元素,去套各种职场戏,到最后不管是什么职业,都变成故事背景。
《安家》这部剧最近播的很火,但从剧作上看,这部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行活”作品。人物设定、人物关系、事件编排都是按照已有的套路来设定的,怎么有话题性、怎么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就怎么来。比如在香港武侠电影里,动作戏都是武术指导来拍的,他们根据导演需求很快就能拍出一段热闹的打斗戏。但拍了几十年,能让观众有《侠女》、《卧虎藏龙》这样美妙体验的动作片,很少。
《安家》就是这样一部剧,刚开始看题材,以为是一部讲房产中介的职场戏,结果发现,所有的人物都是有现成模型的。每个人的不幸都有其原声家庭的因素,房子没卖多少,大部分剧情都是用家庭琐事来灌水。如果真的讲职场,商业上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这部剧在开头就用很戏谑的方式解决了安家天下两边的竞争对手,第一个中介公司因为被大妈们举报,就连夜逃跑,另一个中介被房似锦的朋友吓唬了一下立马服软,这很荒唐,但凡说得上职场的竞争,两边至少得实力相当吧,这种不堪一击的对手,对编剧而言就轻松很多,因为编剧不擅长写这些商场竞争的戏。
那编剧喜欢写什么呢?家长里短,男欢女爱,还有刻意梳理矛盾激怒观众。比如房似锦的母亲潘贵雨,最近的几场戏彻底激怒了观众,“被潘贵雨气死”的话题瞬间增加了几万讨论量。可是这个角色本来就是为了树立与主角的对立关系,让房似锦的人物成长陷入更深的谷底。这样的角色本来就没有太强的现实意义,放在故事里也不够真实。可是偏偏这样一个角色,在剧里的戏份还很重,而且成了牵制主角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白,一部合格的职业剧,主角面临的主要危机应该还是来自她的职场危机。另一方面,潘贵雨这个人物完全就是个纸片人设,没有任何人物动机。你比如说《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苏大强这个人颠覆了影视剧作品里父亲高大全的经典人设,他自私、好面子、贪图小便宜,又坏又可怜,会让人对他的情感更加丰富。
但是房似锦妈妈这个角色,还是一个符号化的人设,她让人憎恨,是因为她不是主角,所有讨厌的元素全都往她身上写。你们可能会觉得苏大强太像自己的父亲了,但你们会觉得房母像自己的妈妈吗?
当观众看到潘贵雨的行为让自己感到气愤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背后编剧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有了收视率、有了热议话题,同时也是用家庭剧的剧作方式,掩盖了自己在职场剧创作上的短板。对于这样一个一线编剧,50集剧本的编剧费肯定超过千万,他们除了收割观众流量,对电视剧的发展,丝毫没有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