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拼多多好多年。
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我更有钱了,而是在拼多多拼多了之后觉得“不过如此”,有买到让人眼前一亮,也有买到不尽如意的。
但低价真是让人上瘾。于是我的衣柜里多了一堆只是拆开从来没有穿过的衣服。
而现在,我穿得极简。如果不是我妈帮我收拾了,估计我穿出去的衣服反反复复就那么两三套,得亏我们家虽然小的和麻雀窝一样,但衣橱还是堆得满满的。虽然是满满的,可我经常穿的也就是那么几件。
我妈说我“真是浪费,买了又不穿”,又说“家里那么小,都没地方放”。她是节约惯了的人,很难理解我这么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一便宜我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手呢?或许和我小时候相关。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家里有没有钱我是没有意识的。现在回想,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罩子里,我除了关注自己,好像其它的事情都不在意。
不知道我爸妈当年是怎么教育我的,但以现在我妈经常和小兔子说的话可以窥见一二。
比如在小兔子想浇花的时候她会说:“别浇了,这不是你现在要做的事情。”
比如在小兔子想洗衣服的时候她会说:“别洗了,这不是你现在要做的事情。”
比如在小兔子想扫地拖地的时候她会说:“别抢扫把拖把,这不是你现在要做的事情。”
这也不是她要做的事情,那也不是她要做的事情。
小兔子是怎么做的呢?她偏要浇花、偏要洗衣服,每次外婆要扫地或拖地的时候就去抢她的扫把和拖把。
而我呢?既然你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了吧。
我还记得三年级发生的一件事。那次是从爷爷家回来,我心血来潮说了句:“等会我回去就把袜子洗了。”
我妈说:“这不是你现在要做的事情,你现在要做的是好好学习。”
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不做任何家务了。当我初中时看着5岁的堂弟自己下面条,觉得自己真是太差劲了,连5岁小朋友都会的我那么大都不会。但这件事并没有给我警醒,我依然还是如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唯一喜欢的是看书。对,是看书,而不是学习。但大人们都会把看书等同于学习。所以他们看到我看书时都会夸赞我。加上成绩在学校还不错的样子,就更没有让我做什么了。我自然还是在自己世界里。
这样“娇生惯养”着长大。我的妈妈太勤快了,她把我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每餐吃什么菜。
有次她问我:“中午想吃什么?”
我说:“海带排骨”。
她说:“海带太凉了,还是蒸个鸡蛋吧,补充营养。”
我那时还小,心里想:你都有主意了,还问我干嘛?
后来我妈再问我的时候,我就保持沉默或者说“随便”。
昨天她又问我:“明天想吃什么?”
我说:“猪肉。”
她说:“猪肉这几天我们吃得太多了,家里还有鸡肉,要不等会我出去买点鳝鱼和虾吧。对了,还可以炒个鸡蛋。”
我笑着回:“你都决定好了,为什么还问我想吃什么?你看我回了你又不打算做给我吃。”
她笑笑,没有说话。
我妈是个很厉害的人。她有想法,又有行动力,还有“变废为宝”的聪明劲。
我觉得没有什么用可以扔掉的东西她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功用。这是非常厉害的一种能力。如果她出生在好一点的年代,成就绝不仅于在我们这个小家。
作为她唯一的女儿,我享受了最大的福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为衣食住行发愁。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课题:对抗着她把一切打理妥当而找不到自己价值的那种无力感。
因为在这个家里我不需要做什么,有妈妈就够了。
那我的位置在哪里?我的价值在哪里?
家务不用我动手,家事不让我参与——我在这个家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是我和她的共谋。她提供了条件,我接受了条件。于是,我“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的声音就是不被听到的,自己的行为就是没有作用的。
可我长大了,离开家里,出来社会了。我想找到自己的主动权。
“购物”,就是宣泄的渠道。而淘宝、拼多多,给了我一个契机。
我可以决定买哪家的东西,我可以决定买什么样的东西。在我经济承受的范围内,我有自主权。
等这块被满足后,我发现,自己控制不了的那种“想购物”的欲望消退了很多。
拼多多和淘宝依然还在我手机上,但买东西不再是冲动的产物,而是理性的思考。
人为什么会没有节制的购物?或许只是为了满足心理尚未满足的需求。等需求满足了或自己成长了,就不用卸载APP或“剁手保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