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和很多公众号上,经常有人以“我有一个朋友”作为开头,讲一些事情,我不反对这种叙事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具有迷惑性。作者举某人为例,通常是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陈述一个现象或者表达一个观点,“我有一个朋友”意味着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故事主体通常不是虚构的,但是紧接着要讲的故事是否做到忠实于事实,就难以评价了。在新闻界,默认的规则是非虚构写作,也就是说不能虚构故事要素;在文学界,除了部分题材之外,虚构似乎是天然的要素。
去年底,我读了一本书《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主要是讲如何写非虚构作品,里面有许多 新闻出版界的专家讲述如何写非虚构作品。读毕这本书,我意识到,即使对专业的新闻记者来说,要在写新闻报道和人物采访文章之时做到尽量客观和忠实于事实,也是及其困难的。“误解”是一个困难来源,同样一个举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会把它与不同的事物联动起来。“移情”也是一个困难来源,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对于某些特定遭遇和事物有特定的情绪,当类似遭遇和事物出现时,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记录之中。
“误解”和“移情”所带来的真实性偏差至少是非故意之举,而有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故意肢解和片面解读事实原委,甚至是为了扣和主题,扭曲和过度解读事实原委。
很多公众号上的文章没有明确的题材设定,这为打擦边球留下了余地。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以我为例,的确也喜欢关注和窥探其他人的生活,偶尔也听听八卦传闻。但是如果你要以他人为写作对象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比想象中难得多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精力,而这些精力并不保证能使你的文章更受欢迎,甚至还不如添油加醋炮制而来的。但是,这是一个性质问题,没有一篇文章可以做到绝对客观,即使是非虚构作品,作者对事件的介入方式,以及后续的记录过程,都会有损“真实”。之前就有普利策新闻奖得奖者,被揭露造假,这说明在某些时候,造假是非虚构写作者难以抗拒的成功“捷径”。新闻记者尚且难以抗拒这一“捷径”,我们似乎不应该对公众号作者太过严苛。
自媒体不同于报社和电视台,作者的自律在非虚构写作中更为重要。很多人都有情绪宣泄的需求,自媒体成了当前最方便的途径,也是门槛太低的野蛮战场。每个人都是新闻的目击者和记录者,这是当前社会最鲜明的一种特征。为了与广大自媒体竞争,很多官方媒体也通过公众号放送标题引人的鸡汤文和话题文,抢占流量,似乎谁也不再以严谨持重的新闻态度自居。
恶性竞争早已开始,只可怜广大受众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逻辑水平,尽快练就识别伪鸡汤、伪科学和软广告的本事,还要练就抵御贩卖焦虑和情怀的强大内心。非虚构写作,公众号难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