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篇爆文,说中国人在外国餐馆吃饭,点了太多的菜吃不了,被邻座的歪果仁义正辞严地教育有钱也没有资格浪费资源,云云。事关国人体面,网上口水仗打得不亦乐乎。
那时我还没有出国定居,偶尔去美国出差,看到餐馆里美国人的确很爱惜食物,点的餐都尽量吃光,甚至有人连汤汁都用面包抹干净,确实吃不掉的也会打包带走,鲜有浪费。当然深以为敬,觉得国人的确是太浪费了。
如今在加拿大生活了五年,在到底谁更浪费资源这个问题上,已经180度大转弯了。
从食物说起
确实,在餐馆里,很少看到加拿大人大肆挥霍,眼大肚子小地点一桌子东西最后都剩下。这主要应该归功于西餐的分餐制,一个人再怎么夸张就只能是把头盘、汤品、主菜、色拉、甜点全套都点齐,不可能一个人点两套吃一套看一套。同时,除非是专门点了分享的小菜,西餐礼仪不提倡彼此分享他人的食物。因此,自己点多了别人没有责任替你分担,点的菜不好吃,也得自己含泪吃掉或者打包带走找没人的地方扔了。责任到人,每个人只对而且也就必须对自己所点食物负责,这就避免了中餐点餐那种因为面子、客气以及错误估计别人的口味和食量而造成的浪费。
然而,在端上餐桌以前,北美食物的浪费却是惊人的。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2011年的报告,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调查数据看,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到端上餐桌,40%的食物还没吃到嘴就已经浪费掉了,其中浪费的重灾区是海鲜和水果蔬菜,高过50%被浪费掉。
我个人的观察也与这个数据基本相符。
在北美,超市是平时民众采购食品的主要场所,像国内早市儿、农贸市场、小菜床子这种资源在北美非常少见。以超市的生鲜果品为例,起码有三宗巨大的浪费。
第一宗的浪费在于对新鲜和品相的过度要求,菜叶子有点儿蔫了,扔!水果有斑点,扔!绝少像国人一样,把不同品相的果菜分等级标价,有钱的讲究人买漂亮的,荷包紧的买点便宜的。
第二宗浪费是超大包装。很多时候,超市里的水果蔬菜都是已经分包、装袋好的,肉类也是已经分切了的,每一份都非常大,如果是三、四口之家,一块肉够吃两个星期,一包青菜够炒三、四顿的。肉吃不了还可以冻起来,但想想谁家不想多吃几样青菜,可每样一大包吃不了只能扔扔扔。
第三宗浪费是北美的消费习惯。初来加拿大,在超市常看到有人的购物车堆得小山一样的食品,使我好奇他们家里是不是有二十口人吃饭,或者,一次采购一个月的食品。然而显然是我想多了。美国记者Jonathan Bloom在他的《American Wasteland》一书中提到,美国人把买回家的15%-20%的食品都扔掉了。平均下来每年一个四口之家会扔掉大约二千美元的食物。纳尼?敢情你们在餐馆是文明人,回到家里就野蛮了?!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是中国人的常识。
曾经我跟我爹的一大日常冲突是,他把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用成了自家动洗衣机:因为嫌洗衣机费水,所以每当洗衣机开始排水,他就驱动全家用缸、桶、盆、罐一切闲着能盛水的容器接水,第一轮废水可以冲马桶、第二轮废水可以洗拖布、第三轮废水可以……不过,除了床单被罩这种实在手洗起来太吃力的大件,基本上他是不动用洗衣机的,一年到头他的洗衣机哼哼不了几次。
至于洗手打香皂时和刷牙时要把水龙头关上这种常识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后果自负。家人洗澡时间长点儿,老爷子也得嘟囔半天,说天下哪有洗个澡开着水龙头冲起来没完的道理。
然而,来到加拿大,在公共厕所里,没有人会在打洗水液时关掉水龙头,非但如此,还有人洗完手要走去扯一张抹手纸,用抹手纸垫着关掉水龙头,以免水龙头上的病菌沾到洗干净的手上;将抹手纸扔进纸篓,再走去扯一张,垫在手上打开厕所门……
说到纸品,光家居类就有面巾纸、手帕纸、餐巾纸、厨房纸、厕纸、抹手纸、马桶垫纸,种类繁多,以至于我到现在还搞不太清几种不同的厨房用纸到底区别何在……无论是住家、公司还是公共场所,这类纸品的消耗量都相当可观。
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纸?开什么玩笑,水和纸巾值几个钱,哪能跟健康相比。
随手关灯
这几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很火爆,大有成为每年一度的环保狂欢节之势。
地球一小时(英语:Earth Hour)是一个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希望借此活动推动电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
----引自维基百科
“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这句话,在中国人(尤其是我这样上了点年纪的人)看来大概就是一个笑话。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这是生活常识,而不是每年一个小时的做秀。当然这是因为我们曾经一直是穷逼,节约用电的原因是为了省钱。
北美的电力浪费非常惊人。我家附近的一个二层的小办公楼,彻夜灯火通明,你千万别误会,以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太过勤奋整夜加班,没那回事,下午五点多办公室就空无一人了。这不是孤例,在北美,人去灯还亮的办公楼太多太多。
在Quora上,有位印度人问为什么美国人离开房间不关灯,虽然有人说是为了安全的原因啊,或者是因为可能别人还没走啊等等,但最根本的解释是“我们不缺电”、“我们的电费超级便宜”,甚至还有人说阿三哥这是从电力紧缺的印度来到美国的culture shock。
刚来加拿大时,我也shock得够呛。一边shock,一边还习惯每天出门上班前关掉家里的空调,下班到家后再打开。如今,我也习惯24小时空调了,实在又麻烦又省不下几个钱。唯一还没有习惯的是他们喜欢把室里搞得冬天穿单衣都出汗,夏天穿西服还哆嗦,出于我自己的健康考虑,我还是觉得冬天24度夏天26度是比较合适的室温。
所以,千万不轻信某些人口头叫喊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爱护地球,先问问他家夏天空调多少度吧。
说到底,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仍然是用金钱来衡量浪费与否。易获得的、便宜的,即使浪费也不会引人注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东西变得易得而便宜,比如上面提到的食物、水电、纸张等等,只有穷逼们或者从穷困中走出来的人才会珍惜。
越发达越讲究生活品质的地方,必然越浪费。记得《格调》里有一句话,大意是,高格调的生活总是以不吝浪费为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