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发了设计推文,像我这种“诈尸型”的公号,偶尔更新还有一两百的阅读真是承蒙大家惦记啊。接下来会写一个专栏系列,记录这第一次“创业”。
其实不是很想用“创业”这个词,在我看来,就是和胥姑娘一起努力做一件能发挥彼此专业的事情,它很困难,是个长久战,不过也没那么特别,就像路上熙然的人群,沙滩上的细沙,以及日复一日的光阴,极为平凡和日常。
一、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胥姑娘曾说过几次,土斤啊,你看我们每天共处的时间是多么的短,早上七八点就上班,晚上七点多才回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只有12个小时,但是其中有七八个小时是在睡觉,就剩下4个小时,这个4个小时,吃饭、洗澡、忙自己的事,咱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多么短啊。
也曾说过,土斤啊,我好担心以后怀孕会得产后抑郁,你看,咱们都有自己的班要上,到时候我怀孕了,得辞职,然后你又要忙事业,怀孕的人又容易燥对吧,到时不讲道理的耍情绪,你不得烦死我啊…
胥姑娘从事少儿教育多年,深知对孩子前几年的全天候陪伴以及耐心是多么重要。
种种原因,所以,一起做一家工作室的想法就越发的强烈。
二、那要做一家怎样的工作室呢?
这几年来,胥姑娘见了形形色色的家长,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情况),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是怎样的,日后再想去“改变”孩子,真的太难了。
从小就把孩子给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带的,父母之间感情不稳定的,二胎关系没处理好的,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自信心会很“表面”,他可能会很努力,也可能会很懂事,但是当他需要独立去面对人生各种场景时,他会很焦虑。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体会真正的自信,这一点都不“危言耸听”。
我们希望孩子们是由内而外的自信而不是“被迫穿起盔甲”,于是就决定把少儿语言艺术与儿童心理学结合,做了“胥心教育”这个少儿教育品牌。
三、我们也尝试融过资:
和许多创业者一样,我们也遇到这个问题,当有资本进入时,要钱还是要控制权。
有的人不理解,说你们现在没资源又没钱,有人要投资还想啥咧?先把钱收了再说啊。
大哥,投资人的钱是公司的啊…
公司的财务和控制权都不是自己的,公司的发展和规划自己就无法左右。
折腾完一圈你还不如去上班呢,名义上的创始人,工资拿得比员工少,干的却是三四个人的活,还有那不确定的盈利分红(教育行业属于投资大,回报慢)。
这些只有真的去做这件事了才会理解。
和胥姑娘一起见投资人的时候,从一开始的“生疏紧张”到后来的“自信沉稳”,这个过程也是踩了不少坑,记得我曾对一位看重教育内容的投资者滔滔不绝讲项目的盈利点,丝毫没察觉投资人的言语变化,最后还是胥姑娘把话题给拉回来,哈哈,当了一回猪队友。
后来最接近合作的是一位房地产的大佬,前期预投一百万,期间来来回回沟通了好几次。跟胥姑娘商量了很久,准确来说是纠结,后来还是“忍痛”放弃了。
相信凭借我们俩人的努力,也能把这个项目运营到如我们所愿,前期困难就困难点。
我们俩的性格在某方面挺像。
曾经有位老大说欣赏我在设计方面的不妥协,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或非议”而轻易改变。
设计师南征曾说,如果你不想别人在你背后让你“把logo往左移一点点,再放一点点”,那你功课就要做足,网格间距就要设计好,为什么要这个尺寸,为什么要放在这里,都要有理有据。
而当你这么做了,你底气自然就有了。
胥姑娘也一样,她有自己的教学坚持,不愿意仅仅为了“签单、续保”就硬塞一些暂时还不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课程给家长。机构要盈利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教育不能只当做一笔买卖或生意去运营啊…
四、自己筹集资金:
放弃了人民币玩家的满级号,就得自己筹款了。
这经历了人生最尴尬的阶段,借钱。
在这个年龄,同龄人的资金其实都不是特别宽裕,办公司的,贷款买房买车结婚的,做生意压货的,都能理解。
后来大部分资金来自贷款和家人的支持。
同时要很感谢劲劲,不仅很快转了款,还各种帮忙对接资源。
还有瘦瘦,看到借钱微信还秒回的可以说是真爱了吧啊…
年纪一大,就容易感动…
五、终于可以落地了:
跟胥姑娘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在选址上,每次都要坐动车从广州过来,然后以四号线为主干,一个站一个站去踩点考察,区域覆盖福田、南山、罗湖、龙华、龙岗的写字楼、小区、校园周边和教育城。
从白天到天黑,经常晚上11点赶上动车回广州,然后隔天六七点又起来工作。
差不多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终于找了一个在资金承受范围内最为理想的地方。
为什么找场地这么花时间,因为当你有意某个地方时,还得在那里蹲着看人流量分析目标群体。
接下来就很快进了,签约、搬家、装修…
六、这只是一件很平凡和日常的事:
广州公寓楼下有一对年轻夫妻,夏天他们开车电动车卖水果,女的很热情,男的有点内敛,常见的是女方一边带孩子一边跟买水果的聊,男的负责称斤削皮。
有一段时间没见到他们,等到快入冬了就看到他们开着电动车改卖麻辣烫了。
我们调侃说看来水果挣钱了,装备都升级了啊。
抛开工种问题,很多时候不就是羡慕这种夫妻档吗,虽然一开始生活艰辛,但在困难时,旁边永远有你最信任的人。
就像开头说的,和胥姑娘折腾的这件事是极为平凡和日常。
有的人选择上班升级,有的人选择创业打怪,都是正常的个人选择。这几年来媒体对“创业”的过分渲染和解读,让人们对这个“领域”多多少少有着不恰当的理解。
它无非就是几个彼此信任的人,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焦虑,在讯息万变的市场中,披荆斩棘,找到需求,提供价值。
然后努力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别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