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放学姐姐就很失望的对我说,“妈妈,老师说你今天早上教我那道数学题是错的。”一听这话倍儿惭愧,四年级的题我竟然都做不对了,当年奥数全还给老师。今天数学卷子发下来,赶忙不甘心的看了一下,原来不是做错,而是解题方法和老师标准答案不一致,原因是他们目前还没有学到小数点解题。不过,这确实反应姐姐在学习数学的症结,学校大量刷题,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和死记硬背,而不去开拓更多解题思路,讨论更多的解决方法,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模式没有基本训练。
一谈到“批判”这个词,我们就会联想到是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一种批评否定行为,更会想到是一种狡辩能力。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事实,观点,判断,一种独立思考能力。
19世纪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是对批判性思维做出最早的定义,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其实这种批判性思维作为心识意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古印度的那烂陀寺佛学院,不简单接受“如言可取”,是那烂陀寺传承精神。因为佛说法时根据不同弟子根器而开示,有些是不究竟的。在浩瀚的佛法学习中只有通过观察、逻辑分析、辩论,有理由推论才能了知真相,成就智慧。绝非死记硬背而成。
有人认为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是从大学开始,而妹妹就读国际学校把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块排在了第一位。实际上是培养这种能力是越早越好,这是美国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那么如何孩子分辨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让孩子准确区分观点和事实,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我最近学习了两种训练方法,行之有效,深受启发。
第一种游戏叫故事拆分法,主要是教会孩子在事实和观点之间做出基本判断。
可以先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将故事拆成一个个短句子。然后问孩子,这句话究竟是事实还是观点?孩子一开始可能很难判断出来,需要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比如,对于观点性的句子,我们可以用一些形容词来提示孩子判断。比如“好的”、“坏的”之类的。另外,一些比较级词语,比如“最好的”、“最棒的”,也都是很好的线索。这比如:“蛋糕是好吃的。”这句话是观点还是事实呢?答案当然是观点,因为句子里有个形容词线索—“好吃的”。当然了,我们还可以在句子前面加上“我觉得”、“我认为”这种词来降低游戏难度。可以说“我觉得蛋糕是好吃的。”那么,孩子们听到前面加了个主语,就能更快地判断出这句话是我们的观点了。
对于那些事实性的陈述,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寻找证据去证明它。
我们都知道,“观点”在大家认知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只要符合逻辑,是不分对错的。但“事实”不一样,是可以被验证真伪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问:“小猪叫麦兜这件事是事实吗?如果是,谁可以证明呢?你觉得他的妈妈可以吗?”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学会用证据去做判断了。
经常玩故事拆分法这个游戏,孩子分辨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第二个游戏叫“奥利奥饼干”作文法,可以培养孩子对于观点和事实的组织表达能力,做到思维的输出也同样重要
奥利奥OREO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
Opinion(观点)、Reasons(理由)、 Examples(例子)和Opinion(观点)。
表达观点、写理由、举例子再到总结观点。
这个结构听起来有点像我们写的“议论八股文”对吗?这就是一个简化版的议论文结构。具体要怎么操作呢?我们可以先准备一张纸,在纸上按照奥利奥的框架画出四个格子。然后,在纸的最上方写一个有意思的作文题,比如“小朋友应不应该有暑假作业?”。剩下的填充格子的活儿,就交给孩子吧。孩子要在这四个格子里,分别填上对题目的观点、理由和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在最后一个格子里,填上对观点的总结和感受。
第三,家长引导小朋友多元化思考问题
孩子创作时,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多元化去思考问题。
比如刚刚的作文题“小朋友应不应该有暑假作业?”可以教孩子分别从孩子、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角度,去思考暑假作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样一来,小朋友就不会局限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而是开始学会考虑更多相关的人和事,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一切故事存在即合理,“她”或“他”总会有着自己的观点来支撑,虽然故事与真相也许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当我们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方式思考问题,拥有了特立独行的判断能力和迅捷敏锐的思辨能力之时,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独断专行、吹毛求疵、傲慢自满,而是为了更多的接纳、更多的包容,离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