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普通股(即使是投资级的普通股)都会不断地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因此,聪明的投资者会对从这种价格大幅度变动中获利的可能性感兴趣。他面临着两种可能获利的方法:择时方法和估价方法。”
很难去区分“投资”和“投机”的优劣和不同。有人说,投资是长线持有,投机是短线操作;亦有人说,投资是安全的,投机是危险的。
在我看来,投资和投机本没有褒贬之别,两者在市场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也同样都是“买入”与“卖出”,区别可能只在于投资者和投机者对待市场的角度不同——投资者有着寻求资产的稳定和长期增值的趋向,而投机者则更追求财富的短期暴增。
故而,两者在市场中的操作方法,也会截然不同。正如格雷厄姆所言,两种方法都可能获利,所以并不能说,投机必然比投资危险。只能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真正的危险在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如果投资者以预测为基础强调择时交易,那么他最终将成为一个投机者,并要面对投机所带来的财务结果。”格雷厄姆认为,投资与投机之间有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而两者间不同的市场操作模式,也都是市场波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倘若一名“投资人”在这条泾渭分明的边界上模棱两可,反复横跳,那这将无异于“在刀尖上舞蹈”,危险程度不言自明。
那么,何为”择时交易“呢?为何在格雷厄姆看来,“投资者”不应采用这一获利方式呢?
"我们说的择时,是指努力去预知股市的行为——认为未来走势会上升时,购买或持有股票;认为未来走势会下降时,出售或停止购买股票。”注意,在对择时交易的定义中,格雷厄姆使用了“预知”这一字眼。诚然,如果可以成功“预知”未来,将获得不菲的收益。当年,倘若有人提前“预知”到2008年和2015年的两次A股大牛市,恐怕早已赚的盆满钵满。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确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但这毕竟是少数。
格雷厄姆是这样评价这些所谓“预知者”的:“他们的预测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他们会尽可能地表达两方面的观点,以避免自己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由此可见,“预知”本身有太大的偶然因素了,而它的成功也需要足够多的运气成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时,我们要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而去选择确定性更高,同时也更为稳健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投资亦是如此。
由此,格雷厄姆也提出了他所认为适合于“投资者”的“估价方法”:“尽力做到,股票报价低于其公允价值时买入,高于其公允价值时卖出。另外一种要求不太高的估价方式是,确保自己购买的股票价格不会太高。这种做法适合于防御性投资者,因为他们所强调的是长期持有。”
简单来说,就是贱买贵卖,这一适用于任何生意的赚钱法则。但往往就是这种简单的道理,真正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对此,格雷厄姆给出了他的方法:“按接近于熊市的低价购买证券,并按接近于牛市的高价出售证券。”
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当前市场,究竟是“牛市”或“熊市”呢?
格雷厄姆给出了他所认为的“牛市”五大共同点:
1. 价格水平达到历史最高;
2. 市盈率很高;
3. 与债权收益相比,股息收益较低;
4. 大量的保证金投机交易(杠杆);
5. 有许多质量较差的新普通股的发行。
相对的,“熊市”的共同点应该与之截然相反。
然而,仅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投资实践中。
首先,我们要回望历史。“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演。”只有回望了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到普通股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于其历史的价格,市盈率和股息水平究竟是高是低;只有回望了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到2015年的大牛市,就是在过度的杠杆交易中走向消亡的。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投资实践。我们不要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要做“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只有进行了多年的投资实践,真正经历过一轮甚至多轮的“牛熊周期”,我们才能拥有极强的意志力来防止自己跟随市场情绪,“追涨杀跌”的从众行为,从而能够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始终贯彻自己的投资方法和哲学,最后达成自己最初的投资目标。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始终在路上,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