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存在即合理”,意思是,每件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撑它发生、发展和最终去向的框架。在你看到一件事情在某阶段的表征时,它一定是有一个来龙去脉,在某些因素的推动下让你正好看到某时的它。
我觉得,这和“系统”类似,“思考”有一个“思考系统”,“行动”有一个“行动系统”,我们看到的“点”背后,都有一个指挥和支撑它的系统,就像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决策”也有一个“决策系统”,在心理学上,这叫“决策框架”。
你在做决策之前肯定是先形成了一个决策框架——你选择了哪些信息、怎样思考和处理它们,再基于此指导自己判断和决策。
从人的决策因素来看,就可以看到“为什么你会决策失误”
️一、问题的版本会让你面对相同资源做不同决策
我觉得,问题的版本也可以说是问题的背景,你的感受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个背景影响,就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景做什么事。
举个例子:根据问题的喜欢和取消版本,让你在地点A和地点B之间做出选择,你会改变自己的选择吗?
1、喜欢版本:
想象你正在计划度假期间在一个温暖的地方度假一周。你现在有两个价格合理的选项。关于这两个选项,旅行小册子只提供了有限的信息。有了下面这些可用的信息,你喜欢哪一个度假地点?
A.一般的天气
一般的海滩
中等质量的宾馆
一般的夜生活
B.许多阳光
华丽的海滩和珊瑚礁
超现代的宾馆
非常冷的水
非常大的风
没有夜生活
2、取消版本:
想象你正在计划度假期间在一个温暖的地方度假一周。你现在有两个价格合理的选项,但是你预订的两个地点只能保留一个。关于这两个选项,旅行小册子只提供了有限的信息。有了下面这些可用的信息,你决定取消哪一个度假地点的预订?
A.一般的天气
一般的海滩
中等质量的宾馆
一般的夜生活
B.许多阳光
华丽的海滩和珊瑚礁
超现代的宾馆
非常冷的水
非常大的风
没有夜生活
我做了这个测验以后,在喜欢版本里选了A,在取消版本选了B,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的选择一样,但我再回头看这两个问题,就发现我不自觉地掉了两个问题的“陷阱”里,它们事先给我设定好了框架,我在这个框架里思考,选择了不同的答案。
可能两者对我来说体验不会差太多,而且我在去之前并不知道我会更喜欢哪个,但是这说明了我的思维惯性——在别人指定的范围里思考,却没想过别人给的情景和选项,真是我需要或了解的?
像我这样被别人“带跑”,好像是在独立思考和决策,但其实是一种思维缺陷或思维盲区。
生活中这种变换方式的问题到处都有,我们在决策前可以想“这个问题合理吗?”,或者,“我为什么要跟着它的思路走?”,这样你就可能知道对方背后的想法,提高你们沟通的效率,或者是不被对方牵着走,你主动把握对话的节奏和方向。
换一个方式被提问,可能就会让我们面对相同资源做不同决策。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是被爸妈这样哄,或者说骗过来的。
小时候我们是不懂事,爸妈也是为我们好,等长大了,那我们可能被身边人忽悠,或者因为不肯面对事实,就自己骗自己。
这种情况叫认知失调,当信息告诉你事实不符合你的预期、价值观、信念、情感时,你会选择逃避、自我欺骗,或者随大流,来抵制真相,保护自我意象的一致性,这时做的决策就不理智。
要想尽量避免认知失调,你要及时接收外界信息,放下抵触和防备的情绪和他人沟通。
人们很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接受现实,所以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但是,“真实不美丽”,我们形成的错误观念,就像体育员多年来的肌肉惯性和运动技巧一样,很难扭转过来,如果不经历痛楚,我们就会离事实越来越远,所以在做决策时,我们要认准自己的目标,接受现实,改变现状。
延伸一下,在别人给的框架里思考,就像在职场上,老板叫我们做事,他要的可能不是A效果,是比A更好的B效果,但他没说或者不说,你能不能做得更好,就取决于你是不是只跟着老板给你的任务和资源框架走。
跳出来想一下,比别人多看到几步,做事厉害的都是这样,但其实他们不一定比别人能力更强,只是他们更细心,比别人多想一步,或者好几步。
️二、你的信息参照点会决定你的结果预期和未来决策
比如大家都关心的年终奖,设想这个情景:
1、你本来以为老板会发一万,结果他只给了一千
2、你本来以为老板只给你五百,结果他发了一千,多了五百。
两个预期指向的结果一样,但很明显,一个是丧,一个是喜,而且还会影响到你在这家公司上班的热情和意愿。
年终奖多少,最终还是要老板说了算,我们的参照点不能说明或改变什么,但是在很多其它事上,我们都得尽量找准参照点,因为事情的结果怎样主要是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决定的。
很多人决策时没找对参照点,是因为自身定力不够,没看到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有扎实的基础功、有多年的经验、只坚持“简单的原理”,顺风而为,那你对一件事的判断和选择就会有大概率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