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我人生中度过的第24个教师节。
初秋的晨光,已经褪去了盛夏那种不由分说的炽烈。它变得透亮、清澈,像被露水洗过一般,轻轻铺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不过对我而言,这仍只是平凡一日之开始。二十四年,足够让许多绚烂归于平常,也让许多原本不经意的瞬间,悄悄沉淀出光泽。
6点50分,我如常走进年级楼层。走廊尚未完全苏醒,却已隐约传来各个班级的读书声,像远远近近的潮水,起伏有致。我习惯性地缓步走一圈,望向每一间教室。孩子们正陆续进班,步履匆匆,眉眼间还带着清晨特有的懵懂与专注。他们之中,有的已经端坐如钟,有的还在整理作业,也有的靠在窗边默念单词——这一切,我太熟悉了。二十四年来,我似乎一直站在时间的岸边,看着一茬又一茬青春由此流过。
就在这个时候,刘颖熙走了过来。她是五班的学生,平日里并不多言,却总带着一种干净的朝气。她原本随着人群向前,却在经过我身边的刹那,忽然停下脚步。她转向我,眼睛明亮得像蓄满了整个晨曦:“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
她说得清晰、自然,没有丝毫犹豫,就像早已排练了许久,只为在这一刻毫不犹豫地递出祝福。我愣了一下,才连忙回了一声“谢谢”。说来也怪,站在讲台上二十多年,应对过无数突发状况,却被一句早有预期的节日问候打得措手不及。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有些心意,即使年年重复,依旧能带来崭新的感动。
我看着她转身汇入人群的背影,不禁微微出神。二十四年前的第一个教师节,我也曾收到过类似的祝福。那时我刚走上讲台,满怀理想却也手足无措。是什么支撑着我一路走来?是这些清澈如山泉的问候,是这些未经雕饰的真诚。它们不惊天动地,却像秋日里这一束光,不灼人,却足够照亮很长一段路。

中午的食堂,一如既往地喧腾。空气中弥漫着饭菜混合的暖香,孩子们吃完饭后正排队挤出大门。我站在门边,注视着他们年轻的身影——高矮不一,神情各异,却都带着专属于这个年纪特有的生动。就在这片略显嘈杂的背景中,徐梓熔走了过来。
她是个高挑清秀的姑娘,平时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略带羞涩。可这一次,她却毫不犹豫地停在我面前。周围人潮涌动,喧声四起,她却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声的结界中,只抬头望向我,轻轻地说:“沈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
那一刻,周遭的嘈杂仿佛突然静音。我的心像被一泓清泉轻轻叩击,叮咚作响,清澈甘冽。所有浮躁都被洗涤而去,只留下一种近乎神圣的宁静。我再次郑重地说“谢谢”,看着她微笑转身走远,忽然明白: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最珍贵的获得。
它可能不是多么隆重的表彰,也不是多么显赫的荣誉。它只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出自一个真诚的瞬间。可正是这些瞬间,串起了我二十四年来的每一天。它们让我相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之间的呼应。我们播种,却不急于收获;我们陪伴,却终须放手。而他们,在这些平凡的日夜里长大,偶尔回望,仍愿意送上那一句坦诚的问候。
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阳光已经铺满了整条走廊。我忽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想说,教育也是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一份真诚回应另一份真诚。
二十四年,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也从执着于“教书”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育人”。我不再急于看到立即的回报,而是更珍惜这些琐碎却温暖的互动。它们让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并非没有回响。
也许明年、后年,甚至数十年后,我仍会站在同样的走廊上,迎来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清晨。仍会有孩子匆匆走过,也会有人突然停下,送上他们清澈的祝福。而我会依然如第一次那般,有些措手不及,有些感动不已。
因为我知道,真正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预料之中的盛大,而是不期而遇的真诚。它如晨光般洁净,如清泉般澄澈,照亮我来时的路,也照亮我前方的远方。
这就是我的第24个教师节。安静,平常,却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