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张恨水先生的《啼笑因缘》,对他笔下的北京生出无限的向往。那一条条七拐八绕的小胡同,那一个个多户人家合住的四合院,还有老北京特有的人文风景,让我好想回到过去看一看。现在的京城寸土寸金,四合院早已被高楼大厦代替,估计连标志胡同也所剩无几了。不是向往北京,而是怀念过去那种缓慢而烟火气息浓厚的生活场景,小时候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尤其是刚盖了新房子之后,家里甚至困难到吃不起菜。妈妈反复跟我念叨的一件往事就是家里那段时间就剩两毛钱,她买了一捆菠菜,结果一夜之间被家里的老鼠拉走了。那个时候真是穷得家里的老鼠都跟着吃了不少苦。那个时候物质贫乏,却比现在更容易得到满足和幸福。
盼望中秋和春节,因为爸爸会回家,最重要的是他会给我带礼物。有时是漂亮裙子,有时是时髦书包,有时是可爱发卡……爸爸不常在家,一年大概只能在家呆十五天,中秋节五天,春节十天。妈妈怕年幼的我长时间和爸爸分开性格不健全,所以爸爸在家的日子妈妈就甩手不管我了。也就是说,只要是爸爸在家的日子,都是和我腻在一起的。那个时候爸爸经常把我举起来,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就这样顶着我招摇过市。他会买给我妈妈不让我喝的饮料还有好多零食,有次我跟他说我想吃面包,结果他买了一大堆,红豆的、果酱的、奶油的、肉松的……各种口味,应有尽有。吃了一个月,我成功讨厌上了面包这种吃食。还有一次我想吃粽子,然后爸爸就买了十斤蜜枣粽;我想吃荔枝,他就买了一整箱……妈妈对我比较严厉,从来不纵着我要这个那个。而爸爸简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还供过于求。不过现在妈妈越来越温柔,爸爸却是越来越威严。在面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时,爸爸远比妈妈对我施加的影响大。
小时候喜欢黏着伯伯家的哥哥,跟他一起放风筝、寻蝉蜕。不过,自己充当的一直都是小跟班、跟屁虫的角色。有的时候跟哥哥一起做坏事,还时不时被他拉去顶包。因为我年纪小嘛,所以大人不忍心责罚。再加上我古灵精怪的,会撒娇求饶,一般做了坏事也不会受什么惩罚。只要不是惹妈妈生气,我对付其他大人游刃有余。
以前元宵节的时候,自己都会和小伙伴一起挑灯笼。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灯笼,都是中国传统的灯笼造型,在灯笼里面点上一根红色的蜡烛。三五成群的孩子就提着自己的灯笼在街上乱窜,拿自己的灯笼去撞别人的灯笼,还要防着别人来撞自己的灯笼。我的最高纪录一晚上被撞翻了六个灯笼,因为灯笼要么是纸糊的要么是塑料的,所以一旦被撞翻就燃了。烧掉了六个灯笼之后,妈妈就再也不给我买灯笼了。我就用酒盒子自己做了个,拿妈妈缝被子用的大头针在酒盒子上扎出图案和吉祥话,在里面点上蜡烛之后光就从针眼里透出来,就能看到图案和吉祥话了。这样的灯笼制作简单,也不需要什么成本,所以撞灯笼的时候就更加肆无忌惮。而且,那时候自己蔫坏蔫坏的,专挑制作精美一看价格就很贵的灯笼去撞,结果好多小伙伴一看到我就跟看到了瘟神似的赶紧溜。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日子真美啊。
可能因为回忆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性挑拣出令我们开心的事而抹去那些令我们不快的过往,所以回忆总是那么幸福。以前看过一个哲理小故事,佛问一个人什么是最好的,那个人说得不到和已失去。我们一路走来,很多时候总是认为过去的和即将到来的才是最好的。其实,只有我们把握现在把握的,才是最好的。珍惜拥有,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