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 ——弗洛姆
前一阵子湖南高考生钟同学,因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而受到了网络热议。冷门的考古专业为什么会在网络上掀起一股风浪,原来是钟同学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留守家庭的孩子。
网上对于钟同学选择考古专业,纷纷以过来人的姿态,劝她为“钱途”考虑:“现在开心了,“将来会后悔的”;甚至有不少网友认为留守家庭的孩子,已经失去了选择自己所爱专业及工作的权利——把兴趣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目标,是家庭经济无忧的孩子才有的权利。
巧的是,这两天正好看到另一篇采访留守儿童的文章。这篇文章正好和钟同学的情况相反:这些儿童的认知里,对于未来可以选择的工作,只有“打工”。父母就是榜样,榜样在打工,他们的世界里,工作=打工。打工就可以养家糊口。
我不知道网上嘲讽钟同学的那些人,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感受?是频频点头吗:”对,你们是留守家庭的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出去打工,帮父母分忧,这才是你们最好的出路“。还是倍感忧伤:”这些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多么得少,少到以为工作就是去打工,工作就等于养家糊口。人生的选择就到这里为止了”。
我们在选择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时,到底是在选择什么?何以有这么多的人,持有一致的、近乎病态的偏执信念:工作首先是要赚钱,除非后顾无忧。贫穷的人没有把兴趣当作事业的权利。
01
了解自我,迈出工作的第一步
对于如何更好地确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课题。西方在这个方面走得比较前沿一些,但也不过百年的历程。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与对工作的认知良好,那么就可以找到符合条件的工作选项。经过评估、对比、分析,总归是可以找到匹配度较高的工作。
自我认知包含三个部分: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在我过去的人力资源工作经历中,常常可以听到求职者说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大学专业不讨厌、但是好像也没有很高的热情;甚至有工作了几年的求职者,也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基于上一份工作掌握的技能,来寻找下一份类似的工作。
留守女孩钟同学其实是幸运的,不是么?高中毕业,就明确知道自己喜欢考古学,也有足够好的成绩去选择顶尖的学校里的考古专业,并坚定未来要从事考古相关的工作。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最简单的方法,推荐给大家:霍兰德人格测评,网络上那种付费的测评链接,基本上还是可以参考的。还可以登录网站:https://www.onetcenter.org/tools.html。去查找一下自己人格类型相匹配的职业选项。有条件的话,可以带着报告去咨询下职业规划师做一下沟通,咨询师或许还会带你做“生涯幻游”,更切身体验自己的兴趣所在。
除了做测评和咨询,我们也可以静下来好好分析自己:平常闲暇时间,都把精力花在哪儿了?曾经有哪些愉快的经历,当时是因为什么而感到愉快?学校里、职场里做哪些事情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兴致勃勃?观察自己,你的情绪会告诉你,你喜欢什么,去觉察自己的那个情绪,就可以找到兴趣所在。
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后,会对相应的职业方向大致有所了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评估一下自己的技能。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分享给大家:成就事件。
成就事件怎么用?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开始回忆过去。无论是学校里,还是家庭中,抑或是职场上,大大小小都没关系,只要是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写下来。问自己:当时具体的场景如何,我的心情如何,哪个细节让我很有成就感。然后记录下关键词,有条件的,可以请咨询师帮忙一起分析。
对于技能,我们大多数人,常常会局限地认为,能够产生实际工作绩效的,才算是技能。比如计算机技能、写作、外语、交际、手工等。狭隘的技能认知会限制可选择的职业选项。我们可以参考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技能分类方式,这个理论把技能分为三种: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一般用名词表示:乐器、外语、木工、计算机等。
可迁移技能(又称为通用技能),一般用动词表示:倾听、面试、写作、演讲等。
自我管理技能,通常被看作是人格特征或者个人特质,通常以形容词或者副词来描述:热情、乐观、好奇、敏锐、理智等。
了解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应于在我们选择范围内的职业选项,就可以更快速地去做匹配。
自我认知里边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职业价值观。通俗理解,就是我们选择一个工作时,我们重视什么。
职业价值观在正式的生涯咨询过程中,常常用到卡片工具。我们自己做,没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找到相应的价值观描述词汇,然后写下来自己重视哪一些,比如时间自由、环境、高收入、公平竞争、对社会有益、团队合作、友谊等等。然后从中筛选出大概5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基本上就能够知道,我们在工作中最看重什么,而这些价值观的被满足,常常也会影响我们是否在一家企业里拥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02
了解职业,与自我尽可能多维度适配
世界上的职业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了解全部的职业信息再去做选择。我相信钟同学肯定也是出于某一种机缘巧合了解到了考古学,然后发现自己非常感兴趣,于是通过阅读、上网或者去博物馆,了解更多考古相关的知识和讯息。
在孩童时代,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考虑。我非常支持父母带着孩子多去进行兴趣选择并安排兴趣班学习,或者定期出去旅行,或者有意识地放置一些多元化的书籍在家里领读。
学生时代,我们就会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扩展自己的视野,甚至可以设下远大的目标,对于高中选择文理科、大学选择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准备正式进入职场之前,应届生在对自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多去实习,通过实习了解本岗位、通过询问了解公司里的其他岗位,尽可能多的去思考未来究竟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然后去大胆尝试!
03
切除不合理信念
我们在做职业生涯决定的时候,在分析自我、分析职业选项包括做出选择之后,并不会马上就展开行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就开始出现了。大部分人脑子里会出现自我对话:“万一我选择错了,是不是就失败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现在做规划是不是太早了。”
即便自己没有,外部声音也会告诉我们,“你这样不行的,你应该选择这个才是正确的”,试图来影响我们的选择。钟同学的专业选择,何以掀起来这么大的风浪,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大部分网友秉持着“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指的是我们内心那些过分概括化、极端化、绝对化的信念,是不合逻辑也站不住脚跟的。
网友对钟同学不选择“钱途”专业的指责,投射出了他们内心的职业生涯的不合理信念,他们自己去选择职业时,也会很大程度上受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响。比如:工作只要满足我的经济需求即可,不需要在意我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价值;每个人终身只能有一个适合他的职业。看到这儿,你也可以去搜索一下相关的职业生涯的不合理信念,对照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
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时,其实已经启动了大脑的“元认知”,就是对我们“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可以检查、监督自己的思考及行动,是否在认知层面就出了问题;如果是的,那就去除掉它。否则漫长的一生,秉持着不合理信念,一直都在原地打转,根本无法谈得上有”生涯发展“。
从事自己感兴趣、符合价值观并且能修炼、提升自己,在所选择的职业生涯道路上做出成绩,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希望我们都可以走上理想的生涯道路。
屈原的一句话,共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本周休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