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接到谢小登的时候,他已经在幼儿园里吃饱喝足了。因此,他一路走一路玩,足足玩了四个小时,天已经黑透,才兴尽回家。
尴尬的是,他玩兴刚尽,我开始饥饿难耐。原以为会被遗忘的一顿晚饭,因为超额的活动量,不得不补回来。忍到了家门口,实在忍不下去,掉头找吃的去了。深夜的街头,流动的小吃车,不知道用了多久的炸油,制作了美味的高热量油炸烧饼夹炸串,茄夹,豆腐皮卷青菜,鸡柳,拯救了我的胃。
也许在夜里,人更容易动情。简单的街头小吃,勾起我的回忆……
开封河南大学西门的小吃街里,有很多久负盛名的小吃,比如焖鸡腿,比如臭干子,比如玫瑰雪梨,比如华侨卷粉。我吃的最多的,却是一种名为油炸烧饼夹凉粉的小吃。烧饼进油锅过了油,加入炒好的凉粉,土豆丝,凉拌千张丝,撒上炒好的芝麻盐和调味料即成。晚上有课的日子,一个油炸烧饼夹凉粉,夏天一杯免费续杯的冰赤豆或者冰镇绿豆汤,冬天一杯无限畅饮玫瑰熟梨,就成了一顿营养丰富,价格公道量又足的晚餐。
南门东京大市场小吃街的一个摊位,只做两种吃食——炒凉粉和吊炉火烧。他家炒凉粉蒜味十足,吊炉火烧焦酥咸香,用他家火烧夹他家的炒凉粉,不用额外调料,就足够好吃。
当年这样的小吃,在西门大街,一个被炒凉粉塞得鼓鼓的油炸烧饼,不过一块钱,无限畅饮的冰赤豆绿豆汤玫瑰熟梨也是一块钱,不管你喝一小盅还是提个两升的大饮杯,都是一块。两块钱,吃的肚子鼓鼓涨涨。就算在小吃街,吊炉火烧一块钱,炒凉粉两三块,冷饮汤水两三块,三五块钱也足够一顿。再加三五块,烤羊肉串也够吃饱的了。
毕业之后,到了洛阳,下意识的寻找记忆中的味道,以满足被汴京美食养刁了的口舌。寻找许久,并不满意,那些炒的敷衍的凉粉,根本不能称得上美食。兜兜转转,回到老城居业家园小吃街,一家叫“十梨香”的门店,炒凉粉和冰糖玫瑰熟梨,颇有几分开封的味道。连着吃了几次,热情也渐渐减了。太过浓香的玫瑰香味儿,仅能盖上盘底的份量,高昂的价格,不是记忆中的感觉。
喜欢吃炒凉粉,大约是有来头的。小时候食物贫乏,出门逛街,仅有的几样小吃:粽子,糖葫芦,凉粉凉皮,冰糕雪糕。妈妈很爱吃凉粉凉皮,连带的,我也深爱了。
在我的故乡,诗圣杜甫的出生地——巩义,最老旧的一个市场边上,有家数十年的老店。自我记事,店门口就支着一个大铁炉,铁炉上放着一个大平底锅,锅的一边堆着小山一样的切成块儿状的红薯凉粉,另一边空置。每有人点炒凉粉,店家就拿起锅边放的油壶往平底锅空着的地方“呲啦”浇上油,又拿一个硕大的黄色带花搪瓷碗,和手里的铲子合作,从小山上扒下一小堆凉粉。豆瓣酱蒜末葱花调味儿汁,不停翻炒,时不时再用搪瓷碗盖上一下(这个动作我始终琢磨不透缘由[捂脸])。过一会儿,一碗香喷喷撒着绿莹莹葱花盖着焦脆脆锅巴的炒凉粉就端上来。我最爱吃焦焦的锅巴,又焦又脆又咸又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小时候的美味,贯穿一生。我自小的习惯是炒凉粉要炒碎,炒碎容易入味儿。看着一摊糊糊,入口的感觉不是能言说的。口腔的每一个部位,都是豆瓣酱蒜末葱花调味儿汁的味道……偏偏嫁了婆家,婆家人爱吃炒整块儿的,据说好用筷子夹。吃炒凉粉用筷子干什么,我一直都是用的勺子好吗!整块的凉粉外面是调味儿的味道,里面白花花的没味道,好败兴。好在我和登爸一起,点菜的权利一直都在我身上,所以登爸只能委屈的用筷子夹炒的稀碎的凉粉。幸好登爸不计较,也不特别爱吃炒凉粉,总是我吃的不好意思了,意思意思剩一些给他尝个味道。不然,我俩绝不可能多处一天。吃炒凉粉不捣碎的人,对生活要求实在没品质[奸笑]。
刚交往的时候,专门带了登爸去品尝老店的炒凉粉和其他小吃。登爸大为赞赏的,还有这家的绿豆凉粉。炒凉粉一般是用的红薯凉粉,家乡小吃摊的绿豆凉粉是用作凉调的。红薯凉粉黑,绿豆凉粉青白透亮,用一种跟笊篱相似的器具沾水一道一道刮下来,盘在瓷碗里,淋上芝麻酱,辣椒油,加蒜末芥末和其他繁多的调汁,终成一道爽口美食。吃的时候连粉带汁呼噜噜扒进嘴里,不用嚼,就那么顺爽的入腹。
家乡的凉拌凉皮凉粉会加少许芥末,少少许,不刺鼻不呛嗓,味道刚刚好,爽口的感觉,完美[强]!
唐代另一位杰出文学家——韩愈,他的家乡——孟州,也有一种绿豆凉粉。相貌却和我家乡的绿豆凉粉浑然不同,色泽深许多,并不通透,很是浊重,称作“浑浆凉粉”。当地凉拌炒制都有,凉拌也用芥末,量相对较大,再加上芝麻酱盐水醋之类,吃着别有风味。炒制的容易成糊,方法和家乡炒红薯凉粉差不多,口感不太一样,略带豆类口感。特别的是,这种凉粉很耐放,又极有当地特色。走亲访友当做送礼,相当有意义。送的人,端的是有情有义。
在米皮的故乡——汉中[偷笑]。有另一种用豆子做的凉粉——槟豆凉粉。这槟豆是个什么东西,我没见过,这个字还是刚刚百度的[呲牙]。初到汉中,大早上的,看到老老少少吃凉粉,那个惊讶啊。大早上热米皮就算了,早有耳闻,况且还是热的,补充久睡的热量也算合理。吃凉粉算个什么说法。忍不住要了尝尝。当时登宝尚幼,我口味还清淡,不吃辛辣,就跟老板要求不要辣椒。老板说,不要辣椒没法吃,我们只有一种调料——️。放眼望去,台上数种调料,偏偏为凉粉准备的只有一种?细问才知道,人家的辣椒油里有几十种调味儿料。十里不同香,百里不同味。尊重人家的习俗,小尝一口。不得不说,汉中的辣子油,滋味繁复的很呐。
当初吃汉中槟豆凉粉,请教当地老乡这个饭的名字。一位牙齿漏风的当地阿婆告诉我“槟粉”,我一耳朵听成了“冰粉”。如今才知道,确实是我听错理解错,老阿婆的地方普通话发音也有点错[偷笑]。据说汉中,能想到的豆子都能做凉粉,其中槟豆豌豆最出名。以后过汉中,得一样一样尝尝[色]。
汉中的槟豆凉粉不是冰粉,真正的“冰粉”如今已成享誉全国的美食[偷笑]。原材料也特别,来自冰粉树,学名假酸浆,又名珍珠莲。从来没见过把一个天然食材叫的这么像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偷笑]。冰粉与凉粉一字之差,冰与凉又近意。两种食物,实在不同。冰粉就是南方甜品,凉粉却是“咸”食。冰粉盛出后,浇上糖水,再加坚果碎果脯碎,成为消暑佳品。凉粉却是用来饱腹用的,功能大不同。
全国连锁的冰粉是南方甜品,北方胶东沿海,有另一个也被称为“冰粉”的凉粉。这种凉粉和冰粉外观几乎一模一样,一样晶莹剔透,宛若凝脂,吃起来爽滑可口。然而原材料又更特别——用的是海菜。
海菜凉粉的食材是长在礁石的海藻类植物,主要有石花菜、鹿角、海毛草等。制作过程很复杂啦,成品是很美观的,如琉璃制品。吃的时候用葱蒜醋料调味,特别的是——加芝麻粒和香菜。生生把个小吃做的端上了宴席。不在海边生活的人,绝想不出这是海菜制作,在海边土生土长的家庭主妇,也未必做的出这种美食。总之,吃着海菜凉粉,听到原材料,实在是让人想不到,内心的波动也大大刺激了味蕾。
这么一道菜,在今年的青岛——烟台沿海行中,颇受好评。初次吃,只是在烟台一家有名的快餐连锁——蓝白,柜台里剩了最后的一份海菜凉粉,孤零零的怪可怜,索性放进托盘,正好也让同行伙伴们尝个特别。没想到,许是当天游玩时间太长,饿了太久,平时无肉不欢的半大小子,吃饭慢慢吞吞的小淑女,为这碗凉粉的最后几口争了起来。最后,不甘心的拿勺子筷子把碗扒拉的干干净净。可惜第二天转战他处,早上特地去了餐厅,这个凉粉不在展架上。
后来到龙湾,渔家大嫂上了一大盘的凉粉,大家才过了瘾,又得知了这海菜凉粉的原材料,都惊讶不已。
我对这个海菜凉粉的惊讶,早了十数年。当年哥嫂初到烟台打拼,每日驱车辗转数百里开拓疆场,偶有歇息时间,老哥爱提上一袋子散装啤酒,嫂子喜欢这么一份爽口开胃的凉粉。当年,我就多次吃到这种异乡味道的凉粉,和家乡味道大有不同,原材料又特别。如今想想,当年吃的是对异乡的征服感觉。今年再去,哥家餐桌上多的是家乡味道,这道海菜凉粉始终没出现,想来,这吃的又是另一种滋味儿了。
小时候爱吃炒凉粉,那是妈妈推荐。老妈自己也在家做红薯凉粉,做成了用蒜泥酱醋凉拌着吃,因为不是商用不讲比例,全看手感,经常或软或硬,不如街上小吃摊的口感好,如今想来,家里每一份凉粉,都有一种“想吃不一定能吃到”的傲娇感。
长大了吃凉粉,多的是对校园时光的怀念。带着家人再去吃,又是一份家的传承。
吃什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的人,重要的是吃饭时的那种感觉。就如旅行看景,如果有一位能够鸣应共赏的旅伴,旅途会增色不少。
想起第一次上白云山(洛阳嵩县境内),登爸特意带我吃了黑黢黢的“橡子凉粉”。略涩,据说处理不好还有微量毒素。山里调料也简单,实在称不上美味。但我依旧觉得妙不可言,无非是为的登爸当年愿与我分享“童年私藏”的那份心。我再带别人去吃,他们也确实吃不出那种美妙来。
至于汉中的槟豆凉粉,川北的伤心凉粉,卖的都是当地特色,外人去吃,未必就喜欢。当然,真正的吃货,从来不拒绝任何一种可以入口的新奇感[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