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两位学姐的饭局间,聊起中国大陆的教育,缺失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即“死亡教育”和“性教育”。
死亡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会大家怎样解读死亡。我认为,认清死亡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活着,更好地过好这一生,更懂得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该追求什么。
很多人可能活一辈子都不曾活明白过,浑浑噩噩地过完了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多么宝贵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又都是被父母被动地带到这人世间走一遭,虽然没有彩排,没有预演,但既然来了,那怎么能不好好珍惜这不短不长的一段日子呢?
虽说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的人生实在短暂,不过白驹过隙,但我们难道不该因此而更加好好地珍惜这一生,思考清楚今生何求吗?生命本就是一个从虚无到虚无的过程,起于虚无,终于虚无,对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一个终点,大家都终将离开这个美好而又不完美的世界。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出生本就是个巧合,在这个奇妙的巧合里,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功名利禄,富贵荣华,转眼都是虚空,并没有什么好贪恋的。唯有精神财富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该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挣大钱的工作。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那些古往今来的伟大的灵魂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才是读书最迷人的地方。虽然他们很多早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说过的话仍然能够感动我们,触动乃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万事万物皆不为我所有,只是在这段时间里暂时为我所用罢了。你的房子,你的车子,你的金钱,本来也不是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了悲剧感的。最悲剧的地方在于,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人痛苦;但欲望被满足了,人反而更痛苦了,因为等待他的是无穷无尽的虚无和孤独。人这一生,大约是注定了要痛苦的。
有些人选择通过宗教来消解这种痛苦,寻求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办法。反正宗教的设定本身也是教会人们怎样去消解对死亡的恐惧。
说了这些沉重的话题,再说说另一个大问题,“性教育”的缺失。我一直都认为,性开放的程度和文明程度直接挂钩。越是开放包容的环境,对于性的包容程度也越高,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没有什么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中国大陆的教育往往会刻意地回避“性”这一重要话题。学校、老师乃至家长大多认为谈"性”是羞耻的,所以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问爸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垃圾桶里捡来的大概是最普遍的答案了吧!
家长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跟孩子们解释清楚生命的起源呢?了解清楚这一点,反而有助于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味地回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导致严重的问题。性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对“性”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好奇心满足了以后反倒不会急于偷尝禁果了。而且,了解清楚两性的不同,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死亡教育”和“性教育”是双重缺失的,这问题就很严重了。学校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一味地唯成绩论英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是个很呆板的人,实在索然无味。
“死亡教育”关乎生命的终点,而“性教育”则关乎生命的起点。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对于自己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没有一个清晰认知的人,成为一个清醒的,对自己有清楚了解的人。
在此,只能祈祷我们未来的教育能够变得越来越好吧!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