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浃,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初七出生于江山清湖,乳名周光通,字子孚、滋溥,周浃是他的学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三。
周浃八岁丧父,当时兄弟均未长大成人,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穷的连托人写墓碑碑文的钱都支付不起。周浃的母亲教育和勉励子女发奋读书,苦练书法。少年周浃铭记母训,刻苦读书。由于买不起太多的笔、墨和纸,周浃就用树干当笔,地面作纸,练习书法。
有付出总会有收获,周浃不仅从小就练得一笔好字。而且学业也有很大长进,考取了清末秀才,废止科举后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与同盟会的活动。
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周浃任桐庐劝学所所长,四年后又到龙游创办凤梧小学。后来,周浃与他在两级师范的同学韩华被江西官溪人杨文询(也是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留学日本)任校长的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原衢州师范学校的前身)聘为教员,担任历史、地理、书法、美工等多种学科的教学工作。他治学严谨,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周浃表达能力极强,语言幽默有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常常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辅以教学,讲课富有激情,学生非常喜欢他的课。作为美工教师,周浃擅长竹木雕刻,石膏塑像,其作品在省立八师广为流传。
周浃在八师从教长达15年之久,深受广大同行和学生的赞赏,桃李满天下。周浃教过的学生有:中共老地下党员、江山中学前校长何炯(1903-1997),担任过国民政府参事秘书、军事委员会侍从室、总统府秘书、文书局副局长的姜超岳(1898--1994),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的江山中学创办人之一、书法家姜志纯(1901--1988),教书为业、曾任厦门大学讲师、工赵体的胡祺清(1902--1989)等等,他们都是江山的著名人物。
周浃的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精、自成一体,蜚声浙西地区。衢州、常山、开化、江山一带的商店和机关团体的牌匾大都出自周浃的手笔。在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周浃编写《书法讲义》作为八师讲授书法的教材。经他指点,不少求学者成为当时颇有声名的书法家。衢州市文化局马立强先生在他的文章《为国捐躯的吕公良烈士小传》中这样写道:“当时衢州书法上享有盛名的江山籍周子孚先生,出于对吕周的厚爱,特地收(其)为得意门生,吕周的书艺更是日益长进”。吕周即吕公良(1903-1944)是周浃的学生,浙江开化人。吕周聪明好学,爱好书法,在周浃的悉心栽培下,书法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他写的字足以与周浃的字以假乱真。慕名前来要求周浃写字的人络绎不绝,周浃一个人分身心乏术,应接不暇,许多字不得不叫吕周代笔,尽管这样前来求字的人依然是一字难求。吕周从八师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从此步入军界,官至国民党新编29师师长、中將(牺牲后被追认为上将)。吕周曾经写信给周浃,请他去当官,因周浃一心痴迷于教书育人的事业和中医的研究,早已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抛到九霄云外,对从政根本没有兴趣,便婉言谢绝了学生吕周的盛情邀请(注:吕周在1944年的中原大战许昌战役中壮烈牺牲,1986年,民政部为吕公良将军颁布“革命烈士”称号。)
20年代末,周浃得知家乡仅有两所初小,高小全让私塾取代,且学费昂贵,当地孩子求学困难,便积极同当地热心教育的人士取得联系,将两所初小合并成清湖完小,亲任校长,这不仅解决了当地青少年的读高小问题,而且使家乡的教育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在上世纪30 年代初,整个江山只有一座中学---江山私立志澄中学,远远满足不了小学毕业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绝大部分孩子小学毕业就面临辍学的境地。为了满足小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及一些群众的要求,浙江省省立第八师范(原衢州师范的前身)的江山籍教员周浃在清湖仙殿创办了“滋溥补习学校”,并担任校长。学校的教务、教学工作由他的儿子、上海中法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周宠范(1910-1997)负责。学校还有一位女教师,她就是“受过中等教育并有执教经历(见《须上周祠成得会记》)”的杨掌珠女士---周宠范先生的夫人。学校专门招收小学毕业辍学在家的孩子。周浃先生是浙西地区著名的书法家,他要求这个学校把书法列为一门十分重要课程,这是该学校的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
当时在校学生有20 余名,其中有徐以雅、伍石敢、周维元、刘可雅、邵和丰、郑庭松和姜方祥等学生在读【据邵善祥(86岁)和姜秉水(94岁)两位老先生回忆】。后来,这些人大都成为当地较为突出的实用人才,徐以雅、伍石敢和周维元是江山知名的书法达人,郑庭松和姜方祥成了小学教师,郑庭松还当上了小学校长。一个微型学校有这么多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与“滋溥补习学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此同时,周浃还潜心研究中医学经典著作,并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技术方面都达到较高的造诣。30年代初,由于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当时的衢州掀起一股排斥中医的思潮,为振兴中医事业,周浃和衢州名中医叶百敬、祝惠文等草拟了一份倡议书,呼吁人们与排斥中医的思潮,抵制中医的行为作斗争,倡导继承和发扬中医中药。并联合衢州名医叶百敬等人创立衢州中医公会,周浃被推选为会长。同时,周浃又在衢州城创办滋溥医学社,学员达二百余人。他亲自传授中医知识,为浙西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许多人成为衢州地区名医,如叶龙生、朱兴中和黄丁讃等,为浙西的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浃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疾苦,经常免费为他们看病治疗,深得人们的敬仰。
周浃比弘一法师(李叔同)年长一岁,周浃是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而弘一法师曾经是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教师,虽然他们两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但是说他们为校友却是不争的事实。周浃与弘一法师又有共同的爱好--书法,年龄也相仿,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使他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弘一法师分别于1920年、1923年两次去衢州传经送宝,客居莲花寺。弘一法师每次到衢州,周浃都会前往莲花寺去拜访弘一法师,交流书法技艺,探讨人生的真谛。周浃的二儿子周宠范结婚时,弘一法师特地写了一张贺帖,祝贺周浃的儿子喜结良缘。非常可惜的是,逃日本人那一年,周浃的老家--位于清湖的周家大宅院被万恶的日本鬼子彻底烧毁,弘一法师这张弥足珍贵的墨宝也被化为灰烬。
周浃尊敬兄长,关心爱护小辈。周宠祚(1914-1987)是他大哥周光裕的遗腹子,八岁丧母成为孤儿。周浃把他带在身边,细心呵护,周浃对侄子周宠祚的爱胜过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他让周宠祚进了省立八师附小(衢州实验学校前身)读书,教周宠祚练习书法,周宠祚也练就一笔好字,尤其是小楷。周宠祚小学毕业后,周浃根据他大哥的遗愿,把周宠祚送到商铺当学徒,后来他成了清湖公泰酱园的会计。
周浃对自己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为了培养儿女们的观察事物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每当儿女们出去游玩,周浃总要叫他们写一篇游记,每读过一本书就要叫他们写一篇心得或感想。由于周浃教子有方,他的儿女们都很有出息,大儿子成了军官,二儿子周宠范上了上海中法大学医学院,成为医生,解放后当上了衢州人民医院药局主任。女儿也认得字,女孩识字在当时凤毛麟角。
周浃多才多艺,业余爱好手工劳作,搞点小发明。磨墨对于经常练书法人的来说是一件麻烦事,为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他研制出一种磨墨装置。有一年天久旱无雨,他设计了一种抽水机。
1937年10月,周浃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终年58岁。周浃的葬礼由当时的衢县县长主持,送葬队伍从衢州坊门街延伸至天皇巷,长达一里有余。周浃的遗体运回他的故乡清湖安葬。
周浃离开人世已80余年,名不见经传,但他对浙西地区的书法、教育和中医事业的贡献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堪称浙西地区的一代名师。
参考资料:
1、周荣诰 周树林《浙西名师——周浃》原载1992.5.2《江山报》
2、周荣诰《仙殿山》
3、江山政协文史委《江山历代墨迹留存》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
2020年12月4日完稿
附录A:周浃的像片
附录B:周浃的书法作品
附录C:周浃的文章
华年先生暨德配孺人周氏合传
男子秉乾之刚女子应坤之顺男与女之所以异异其职也所职不同所性亦异然刚柔每因以相济故造物特异其所赋畀使之相与以有成若我姊丈华年先生之夫妇其古所谓佳偶者欤先生秉性刚直遇事能决年方弱冠即佐其父济清公秉理家政抗强御决疑难少长惮之暇则肆力诗书从事举子业自曾太祖惠民公迁西垅数百年间无能博一衿者乡人以为堪舆使然先生不为动蠖屈数年气未尝稍阻未几蜚声痒序人遂谓之破天荒云有志者事竟成刚之效也时在
光绪之三十年姊归十余载矣姊之适先生也淑德闻於乡里妯娌敬之舅姑贤之凡一切里社鸡豚诸琐事姊辄为之独任其劳举丈夫子四弱女二以孕数致疾以家政之烦琐致耗卒年四十有二男未全婚女未及嫁赍恨以没者也每忆其归宁时忧先生之不售频唤浃而语之曰地果足以限人乎吾弟素钦佩姊丈之学问而何言之不验也浃援引古来堪舆不足凭信之事十余言并大器晚成者十余人婉言以解之及归益力任家政不以琐事累其夫俾先生得肆力于学问无内顾忧先生有所屈辄以浃之所以解姊者解先生柔顺至矣用心苦矣非先生无以全予姊之柔非予姊无以成先生之刚以是知乾坤之气得其正者果能相与有成也
内弟周 浃谨撰
注:此文由祝瑜英女史提供,文中的华年先生为祝瑜英女史的太公(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