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诚实的人,这是很多年前的一次总结,它属于一个阶段的重要转折时期,从那之后我也确实是这样践行的。至于什么原因,如今我还能依稀记起一些细节:无非是仗着自己年轻,性格讨喜,然后大受欢迎,毕竟在“口花花”方面不管是遗传还是天赋,加之年少头脑灵活,阅读丰富,涉略广泛……但是呢,也有感觉到吃力的时候,尤其是我创作的艰辛经历,加上家庭环境和个人处境的缘故,难免自卑,难免因为“穷”而无力乃至于无助,继而不断被现实捶打,然后就有点不敢这样去“耍小聪明”。这当然是“耍小聪明”,光是取悦别人,但是一旦要付出的时候却捉襟见肘、一贫如洗。这就像玩游戏正上头时突然网络中断了,这种时候继续等待多半激情也退却了,又或重新开始也总该担心重蹈覆辙,可一时间也难以取舍不是:毕竟曾经快乐过。我是说,年轻时会把情绪价值看得很重的原因,大抵是很少甚至很多人压根就没有享受过这些方面的“愉悦”,以及有工作,有点钱,还有就是缺乏对现实的认识,自然是很容易讨喜和被这种人所吸引。也是这样,我受过一些伤,同时也伤害过一些人。主要是情感上和道德上。而年轻嘛,恰恰是最意难平。因为自己无力承担,因为无法许诺未来,更是因为慢慢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以及自己的无力。再加上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最是清楚不过贫困所引起的争吵不休,当然,那时候是这么想的,现在想法虽然有所调整,却也明白穷所带来的压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道德上当然是对于自己不能承担却依旧控制不住自己,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与贪婪,更是辜负别人的青春,然后还要利用别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我承认这有点卑鄙和羞耻。当然,我指的前提是自己什么也没有付出,并且无法给别人带来好的影响和实际的帮助,就只是口花花的愉悦和自我良好感觉,就很虚伪和虚假。如果是互惠共利,又或者互帮互助,我倒觉得这种“讨好”乃至于“讨喜”,不仅正当且能量十足。毕竟,对彼此的感情,对齐心协力,对共同承担,互相勉励,相互成全,一起奔赴未来美好前程,都大有裨益。心静,心平,心定,心齐,那么,正常的水平乃至于超越正常水平,还是能够有很大帮助的。但自己什么都给不了的时候,然后用谎言,用手段,用技巧,然后拉人下水,一起共患难,实际上更大可能是拖累他人,又或踩着他人往上爬,我的良心不安,内心自我谴责,乃至于怀疑自我和否定自我……于是,我下定决心做个诚实的人,也这样诚实了好多年。当然,还是有帮助的,只是如今似乎也到了“瓶颈处”。这就像小时候可以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儿”,年轻时也还可以说是“年轻人不懂事儿”,如今都奔三了,难道还要被说“三十岁的人了依旧不懂事儿”,这好像不是多么值得原谅和能够被包容或宽容的吧?就太不懂事和太不应该了。
我是说,以前还可以回避,可以逃避。毕竟年轻,大家也更愿意看中潜力多一些,也更值得投资和加注,乃至于冒险。毕竟风险比较小,利润似乎也颇客观。尤其是会说话,会说好话,会说讨喜的话,加上率真的个性,脾气也不糟糕,然后也愿意吃苦,能吃苦,还肯学习,认真,态度也真挚和真诚,碰到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很愿意给年轻人一些机会和一些时间的。而如今,虽然不知道怎么想的,但似乎也没必要去理解为什么,及时止损,和“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永远不缺年轻人,更不缺潜力股和优质投资,而机会越来越金贵和稀少,资源极其有限,求稳和逐利既然可以不冲突,怎么选择似乎并不需要多么聪明也可以一目了然了。加上多年的经历,经验,和眼力,总归是能看透很多了。还有如今的时代,多元文化,以及多渠道和更加完善和完备的筛选机制,多的是不需要凭借个人眼力而直接依靠“大数据”或信息共享同步进行筛选人才,然后,从优质人才中去选择投资,这不是风险更小?是故,以前的优势和竞争力不再那么具有性价比和“价值投资”,如此,还抱着“过去式”的概念、观念,乃至于“道德律”,可不就是“作茧自缚”和“画地为牢”?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就像《凡人歌》唱的那样“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而是说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和顺势而为嘛。
我是说,大家都是老狐狸,老江湖了,还这样玩就没意思了。我是说,别人倒是懒得揭穿,看破不说破嘛,如果真那么傻,好像没有啥好处的情况下,逗逗乐也是不错的。可如果自己还跟着傻乐,那可就太吃亏了。毕竟,从股市中学到的为数不多的“真相”之一就是——“聪明蛋赚糊涂蛋的钱”。谁要是看了一圈也没能发现和确定哪个是糊涂蛋,别想了,自己就是。就不适合玩。如果还要玩,那就要学聪明点,其中就包括别那么死板、呆板、教条,尤其是记住道德是自律的,别老想着“推己及人”或“换位思考”就一定无错,人性的复杂和恶,别轻易去挑战人性,不只是经不起考验,恰恰是你的确信和你以为的经受住了考验,很可能只是“故布疑阵”,主要是麻痹你的,是别有所图和处心积虑,还傻傻地相信自己的眼光,与其说是相信自己,倒不如说是还看不清局势,当局者迷。除非说是不缺“钱”,又或者不想要更好的结果,不在乎,毫无所求?但凡有所野心,但凡有所追求,但凡有所计划,那就严格遵守纪律,坚守底线,坚守原则……
就最近一个“大发现”:我这段时间不是回家过年嘛,然后就不得不和父亲接触,然后整天被其“干扰”,烦不胜烦。然后我就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我是说,我早就不期望更不敢指望父亲改变什么,尤其是说服他什么的。毕竟早有古言诚不自欺:“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然后呢,我就想着我是不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获得短暂的“耳根清净”呢?然后,我当然不能就我的父亲而盯着他去想问题和解决办法,我是说,你不能用制造问题的头脑去思考答案。哪怕是抛开问题就解决方案的各种试错,又或者只想解决方法的可能性,也比顺着问题去找答案更容易有结果。我是说,已经发现了问题,并且确认了问题,那还要顺着它,这时候已经是发现和认识问题的头脑了,自然就延伸出更多的视角和思维去发现和认识到更多的问题,这个思路是问题的闭环而不是结果或方向或方法的开启思路。也就是这样,然后我就观察到别人是如何应对的呢?我是说,我自己因为信奉诚实的缘故,往往有问必答,往往直问直答,往往没有“拐个弯”可能更快,更没有“斜坡更高效”,我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来直往,表面看却是最快,可人并没有理性到那种程度啊,尤其是情感,情绪,态度,语气,乃至于语调,甚至是心情,话题,主题,提问的方式和回答的角度……这里头可就太多学问了,也压根无法细致到每一句话。尤其是写作的人最是清楚:“没有哪一个作家是事先想好每一句话才动笔的。”说话也是这样,往往容易“话赶话”,继而容易被这种“及时反馈”而不断激励自己提出更多的问题和说多错多。如此,矛盾加剧,问题更多,越发“剪不断理还乱”……与其如此,倒不如给足自己时间思考。我指的是,不是顺着别人的问题,也不是去理解别人的问题,而是从对方的动机和动因出发,从对方的利益和目的出发,乃至于从相关性和自身的效益出发……总不好为了说话而说话,更不好把太多时间拿来闲扯,尤其是消耗精力,内耗自己。
然后,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压根没那么多人是言行一致的。很多人的话就是有口无心,就是说惯了嘴,乃至于就是那样的一种性格,个性,表达方式,尤其是其中还包含着一些“热情”、“客套”、“礼貌”、“问候”、“关心”的附加含义,当然更多的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和“闲话”,尤其是没啥子文化,没啥子学识和眼力见的人。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就是,语言是语言,行动是行动,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和做自己该做的事儿,因为你的最大成就很可能就是从中孕育。我也发现了,我过去之所以会把语言和道德,言行和修养,包括人格与品德进行关联的,本质来讲都是因为太笨,笨所以盲信,所以常常与自己对标,以为自己是怎样别人是怎样,又或别人是怎样故而想到自己是怎样,然后这样去理解别人。更大可能是,别人不需要我们理解,只需要口头回应就行了,而并不需要再去实际行动、去付出、去践行什么。比如别人叫你做什么,你就口头说好就行了。至于做不做?完全是另一回事儿。因为如果对方觉得重要的话,对方自己就去做了,不然他正在做什么呢?他打算什么时候去做呢?他为什么不自己去做这些事儿呢?如果对方觉得不重要却还要说给你听,那大概对方并未思考过它是否重要,故而说给你听只是随口一说,所以不值得重视,只需要回应一下,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儿就行了。我是说,不要只看别人说什么,也不是看别人做什么,总归还是要有所图的吧?互惠共利才能长久和更加稳定不是。
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对方是用说的方式,所以也用说去回;如果对方用行动的方式,那么也用行动的方式去回应。这样容易镜像,继而看见你的付出,也更容易得到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帮忙”是善,“合作”是善,但是听从命令或指挥却是没主见,没自我,乃至于没思想,包括说不被看见你的付出,尤其是形成惯性之后,对方会理所当然,会完全无视你在做任何事而一个接一个的命令和指令下达,好像完全看不出你正在忙又或者正在执行过程中,就容易挫败和受伤,更是难以得到肯定和认可,更别说什么称赞了。
我是说,真正重要的事儿真的有那么多那么多吗?而这些重要的事儿就真的非你不可了吗?再就是这么重要的事儿怎么可能一件又一件,而它们最终改变的什么呢,起到什么作用呢?家长可能是指挥惯了,我们也是顺从惯了,但是当你真的有自己的事时,你是否还在期待着忙完这件事儿就可以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儿了呢?我是说,难道这么多年还没发现吗,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如果你把每一个问题都看得那么重要,那么,真正的问题你打算什么时候去思考,又哪来的时间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一旦找到解决方案,可你的力量呢?我是说,即使普度众生的菩萨也不是紧着某个人去实现愿望吧?我是说,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啊,我们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处理呀,我们都有自己的路和未来呀,可以适当的“帮忙”,可这并不是我们停下或不去作为,又或责怪他人的“理由”呀。我是说,没理由这么去做的。也丝毫无益于自我成长和无益于大家。
就像尼采对“道德”的厌恶:不给老人让座的人是错,叫别人让座的人成了善,让座的人也是善,可归根结底,老人的权益竟然不是自己去争取,也不是主要由他争取,其他人辅助他争取,而要其他人放弃自身权益。关键是那个犯错的人可能只是言语上的谴责。这到底是善、是恶、是错,还是破坏道德体系本身呢?你说这样的语言,这样的破坏,这样的道德,和我所坚持的“诚实”,以及带来的影响和破坏,究竟是我傻还是别人太“多管闲事”?与其如此,胡说八道,胡言乱语,各种嚼舌根,说闲话,扯犊子,爱咋咋的呗,他们“无知者无所谓”,可如果是我们最好的年纪,正当年纪,这么容易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可是凭空自我阻碍和自我设限啊。我们总说未来可期,如果把自己的时间全是这些个“垃圾话语”,又拿什么去对抗时间,去训练自己,去成长自身,去成全和成就自己呢?就未免太过于浪费和可惜了,不是吗?
远离烂人,远离废话,专注自己,多做互惠共利的事儿,多给自己时间思考,然后制定策略,践行,调整,完善……一边做一边学呗就。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