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他让我们记住了张良的智慧,项羽的霸气,樊哙的勇猛以及刘邦的无赖,除此之外,有一个人也应该值得我们记住,范增。
刘邦在取得天下后,摆宴问群臣,他能够取得天下,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群臣不知所言。刘邦说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他有汉初三杰并重用,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会用。
那么,这个范增是何许人也。范增是项羽的第一谋士,安微巢湖人,他70岁出山辅佐项羽,短短2年时间,就帮助项羽成就了霸业。
史料对范增的记载少的可怜,但在这少的可怜的文献里,范增却三出奇计,辅佐项羽亡秦灭汉,只败给了张良一次,败给了陈平一次。
秦末乱世,范增希望有所为,以70岁高龄出山为项梁叔侄献出了第一个奇计。当时陈胜已被杀害,反秦斗争陷于低潮。范增剖析陈胜失败的原因,为项家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从范增的口中说出来的。他认为,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所以人们都怀念和同情楚国,只有顺应民意,扶立楚王的后裔,把楚国的旗帜立起来,才能成功。
项梁等人毅然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成立楚国政权。项梁此举果然吸引大批人员追随,其中就有刘邦。
拥立楚王是范增为项家出的第一个奇计,这使得项羽有了招兵买马的资本和夺取天下的旗号。项羽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拥立楚王,但是他的失败也和杀楚王有关。
项梁死后,项羽独自领兵,他拜范增为亚父,于巨鹿大败秦军。项羽急忙向函谷关进发,却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得知刘邦已入咸阳,守关将领自然是刘邦的人马。
项羽大怒,急攻函谷关,领40万大军驻军鸿门,和驻扎在灞上的10万刘邦军对峙。这就是鸿门宴的前由,在这里范增为项羽献出了第二个奇计,那就是趁酒宴的机会,除掉刘邦。
可惜的是,因为项伯和张良的关系,使得消息透漏了出去,项伯被刘邦和张良一通忽悠,反和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借机行刺,被项伯所搅,终未成功。
范增鸿门奇计败给了张良,但是这个计策,可以说是运气。假如项伯没有救过张良,刘邦不能提前知道范增的计策。那么范增的计划会不会成功呢,其实机会还是很大的。
楚汉正式决裂后,刘邦趁项羽身陷齐地不能自拔,率领各路诸侯攻入彭城,被项羽3万精兵打散,刘邦逃至荥阳。项羽绝其粮道,刘邦军粮困乏,提出议和请求。
项羽本来想同意,范增为项羽贡献了第三次奇计,包围荥阳,迫使刘邦投降,灭亡汉军。假如这个计策坚持下去,刘邦很有可能被俘或者被杀,可惜的是,这一次范增遇到了陈平。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一个简单的离间计,就成功的离间了范增和项羽的关系。项羽中计后,怀疑范增和刘邦有私交,剥夺了范增一些权利。范增大怒,最终离开了项羽。
刘邦在陈平的帮助下,逃离了荥阳,重整兵马,打败了项羽。而项羽没有了范增的辅佐,再也没有打过漂亮的仗,腹背受敌,陷入汉军的包围中,兵败而亡。
范增是一个有理想的人,70岁高龄,不在家安度晚年,却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他也的确有才,从这有限的史料,我们看到了他的三次奇计。
可惜,他遇到的不是明主,第一次奇计是被项羽的叔叔项梁采纳的;第二次鸿门杀刘邦,项羽没采纳,气的范增大叫“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第三次围困荥阳,本可以俘虏刘邦,但头脑简单的项羽错信陈平的离间计,使得范增彻底的心灰意冷,无奈的离开了项羽,“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关于范增的死,《史记》说是在离开项羽归家的途中背上毒疮发作而死。但也有民间传说认为范增是诈死,然后隐姓埋名于山间,为民治病,造福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