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美术馆首先一个字,远。
如果说53美术馆是汇景新城这富人的华服的带点灰头土脸的镶边的话,时代美术馆简直就是城乡结合部的皇冠。
这场所没有一种诡异的寄人篱下的感觉,而是暖融融地直接在宣扬与地产、商业、财富、市民的亲密关系。尽管展厅在19楼,但也不会让人有丝毫高高在上的仰视感,事实上人们也不会去仰视,十字路口、地铁、黑车、食物的香气和路上的烟尘是吸引生活在珠三角城镇部位的人们的首要信息源。慕名而来的市区的文艺男女青年很容易被辨识出来,小区的孩子们在此接受狭义的美的启蒙,偶尔有穿着工作服的打工女青年好奇而拘谨地进入,也不会有任何肃穆的气息把人赶走。
Blend in.
在艺术所侍奉的主已经被人们所厌倦且遗弃之后,艺术所承担的功能本身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而这艺术的宗教需要活的教堂。如果说53美术馆是祭祀之地的话,时代美术馆则是布道之所。
这里的人们更朴实,也便会对各种上层建筑更虔诚。艺术家在谈论人的异化,但在其他更加高大上的地方,艺术本身也被异化了。
展厅本身是充满阳光的,尽管为了表现与外界的抽离,而在采光上尽量制造出各种结构上的美感,但其本身是不抗拒外部的。不抗拒小区园景,不抗拒远处的城中村,不抗拒对面的山岭,甚至也不抗拒大道、工棚、雾霾。
这样的一个场所,最适合艺术家们主动地将生活进行剥离和再造,然后再用稍微远离人们的姿态来把作品呈现出来。事实上,今天的展览就是干的这个路数,大叔、大妈、青年在“布置”好的形态下做着自己日常本来就在做的事情。妹子和拿着单反来拍妹子的男生们,在严肃而努力地辨认着这与实际生活的差别。
实在辨别无力,无法欣赏的话也没有关系,展厅入门就有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对话讲座。如果你不懂艺术是什么的话,请跟大家一样坐下来听一下吧。你难道没有看到时尚的青年们专注的眼神?
曾经的艺术是什么呢?是教堂里拱顶上那薄薄一层的壁画,是圣母雕像上流水般顺滑的服饰褶皱。如今,光从方形的窗口中贯穿进来,照在十块钱一张的塑料椅上。
但这里还是有讽刺的地方的,艺术的功能成了主,但来布道的艺术家宣讲的却是自己如何讨厌功能性的角色,而同时又强调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
我什么也说不出来,然后买了作为作品的两块钱一瓶的沙士来喝了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