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不假。微信上曾有一个关于宣传的核心段子,五个字:我行,你不行。
当然,这里说的是到了“你死我活”状态,只有一个生存下来的希望时才会发生的。但就算是到了这样状态,在说“我行”时,一定要记着要有足够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推敲的事实和证据,否则,一旦被人抓了“反例”,在当今“从严治党”的大势下,个人损失倒是小事,对单位来说,那种损失可就大了。
所以,第一点,必须做到数据真实,而且,这些数据最好来自第三方。这里说的第三方,当然不包括自己的主管部门,因为从根本上讲,主管部门和自己只是管理上的隶属,但其根本利益却是一致的。比如说高考后各个学校高考宣传的一本上线人数之类,来自学校、教育局的数据,其说服力就不如来自家长和社会。当然,我国目前第三方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主要数据还是来自于教育行政部门。这种情况下,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数据,引用时就应该全面、准确,不能任意截取,最起码,引用的数据要能成体系、能互相印证。比如你要说自己学校办得好,那就要把自己学校入学时的人数、成绩等和毕业时的人数、成绩都列出来,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只是说毕业时的情况而不看入学时的情况,那肯定是不科学的,就会涉嫌欺骗公众。比如说在一个区域内有权先“掐尖”的规模较大的学校,只报道自己考上了几百、上千的一本,那就是不对的,因为你没有说明原来你“掐”了多少好学生,也没有说明你把这些好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了。要是当年本区域前2000名学生你都录取了,可到最后你却只有1000个一本,那你的办学其实就是有问题的,是对本区域公众的不责任。所以,如果只偏面地说自已学校考上了多少一本, 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总有一天,老百姓也会明白这一点的。
第二点,严防“自相矛盾”事件发生。近年来,随着学籍政策拟行的越来越严,以前曾经存在“买”高分学生来骗社会、编上级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在一个学校建了学籍后却利用各种关系到到另外学校“借读”的现象发生,这些借读的学生要是没考上大学,两个学校一般都不会去关心什么,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一旦这些学生考上了比较有名气的学校,学籍所在学校和实际就读的学校往往开始在宣上发生“自相矛盾”的事件。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对双方学校的伤害都是长远的。首先是老师们会认为:学校可以做假;其次学生会认为:学校可以做假。度想一下,一个做教育的学校都可以做假,那这个社会的今天和明天还能让人信任么?
第三点,千万不要去攻击同行!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列举了好多我们民放的劣根性,其中之一就有攻击同行、同类。在现实中,由于同一区域名的学校所服务的潜在群体是一样的,为了“抢夺”生源,攻击同行的现象屡见屡发生,这是最让社会各界看不起教育界的行为了。其实,一方面潜在的学生有千千万万,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招入自家一个学校,为什么要攻击别人呢?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程度和发展是不同的,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层次和特色也是不同的,为什么一定要攻击别人呢?所以,做为教育人,宣传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把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招入麾下,细心教育、培养成人就善莫大焉了,何必一定要去攻击别人?要知道,这个社会是需要各方面的人的,如果全社会只有清华北大,那清华北大就一钱不值,不是么?
现在,高考成绩出来了,我们肯定是要宣传的,这没办法,但是,我们一定要遵守教育的“道”,最低的限度,我们不要弄出教育笑话来,一旦弄出教育笑话来,那就会让社会各界看不起整个教育,发生了教育宣传笑话,那就是最大的宣传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