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生年不详一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字孟,战国时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威王之孙,威王之侄,靖郭君田婴之子。
君是爵位,也是称呼。田文,因字为孟,封地为尝邑,承袭其父君位,所以叫孟尝君。孟尝君名字的由来,《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基本都一样。
孟尝君在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褒扬者赞其豪爽,宽容,能够礼贤下士,且喜交天下豪杰,宁可散尽家财,赡养食客三千,并对食客一视同仁,致“天下之士无不倾之”。都愿与之结交。
贬之者说他,养士的目的不纯,是为了自己招募智囊和私人武装,并且无论好坏,尽皆招纳,不符合养士初衷。
余觉得,后者还是此较客观的。看看其一生所做的几件事,你就会觉得确是有些道理。
其一,孟尝君做为宗室贵族,先后在,秦国,魏国为相,虽各有原因,但是为不忠。
其二,在魏国为相期间,配合秦国、赵国、帮助燕国攻伐齐国,并使齐湣王逃到莒地,并死在莒地,是为不义。
其三,其所养之士,皆为自已谋利,没为国家尽力,是为自私。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冯谖买义,为其谋划的狡兔三窟之计,让人尤其不齿,也为后人所诟。
孟尝君所养之士,智者不能为国献策,武者不能为国效命,却只为保全自己私用,实在称不上君子。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其著作《读孟尝君传》中说,以齐国之强,如果其能真心为国,齐国怎么能受别国欺负呢?说到底,其也就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头罢了。
王安石的观点,较为公正。也是从深层剖析了孟尝君的为人。后世人对此也是比较认可的。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看来历史的眼睛还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