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也是一个核心竞争力。
同游泳、打高尔夫、打篮球的一样,要想获得并提高“学习能力”,一是要清楚准确的定义这个概念,二是要知道这个能力所必须的工具,三是要知道这个能力需要的规则。只有了解了这三点,才能有的放矢。
关于学习的概念:
- 在百度百科里面这样定义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 在维基百科里面这样描述:学习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
也就是说,学习包含学和习,学是方法论,习是实践。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虽然受过了很多年的教育,但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其实并不见得怎么会,原因很简单,在学校里,老师只是教授你知识,但不教你学习的方法(跟思考这个概念一样,只告诉你要学习、要思考,但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从来没有人明确解释过,很多时候,学校里面的老师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学习、思考这两件事情),而更不用我们自己去练习了。
所幸,得到APP上有个《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专栏,作者许岑,这篇文章就是学习该专栏的笔记,以及笔者在最近两年在广泛的阅读和实践中学到和感悟到的方法论。
关于有效学习的定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学习。你需要勤加练习,有时候还需要向名师求助。
这篇文章是以《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提纲为主线(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短时间、注意力、解决难题、设定目标、以及名师)来阐述。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对象可以分为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
自然主义的核心是模仿:比如学习语言、乐器、书法这些东西,这些内容基本上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和练习就能够学会,不需要创造,笔者家乡有句俗语:比个葫芦画个瓢。自然主义是模仿式学习,遇到什么就学什么,积少成多,以量取胜。学完了就那样了,它就是自己的了。比如游泳、骑自行车...
结构主义的核心是创造:比如物理、计算机、包括写作、编程,它侧重的是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一个认识,它提倡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找底层的关系。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是一套能举一反三的系统,这种诉求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创造。比如写作这件事情,学完写作是为了创作作品。结构主义是说学东西的时候,更注重一个结构,体系化的去学习。学会之后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创造,是一种质变。
怎么样做是更好的学习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把你的目标拆碎,针对哪些细节进行反复的练习。不要一开始就顾全大局。
举例子来说:学习乐器这个事情,不要每次练习的时候都从曲子的开头一直演奏到结尾,中间遇到一些谈不熟悉的就糊弄过去了,这样做效率是很低的。你应该每天只练好这个曲子当中的一句,在音乐当中叫做“乐句”。
这里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方法论,供读者自己选择使用(学习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多数时候,这些方法论可以组合起来使用):
1、场景式(记忆宫殿):科学家发现,我们学过又遗忘的内容并没有真正的从大脑中抹掉,而是储存在大脑深处,但是取出来非常的困难。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经常忘记过某个很熟悉的人的名字,但是当身边的人提醒后,这个人的过往信息一下子就都出来了,仿佛就是刚发生的一样。
学习英语单词也是一样,平时不用也不记得的单词,在某个场景下,突然浮现出来了。
这个就有点像拔萝卜,揪住一点,能带出很多信息。
这个方法怎么使用呢?
一是要经常变换场景学习,比如在咖啡馆、图书馆、室外、在地铁公交上、在办公室等场合学习,还可以动用多个器官:听、说、读、写、看、做。
另一个是要主动创造场景,也就是在学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个知识可能在哪些场景使用,然后就把自己带入到那个场景去(靠想象)。下次遇到该场景了,知识自然就浮现出来了。
2、以考试驱动学习:人类的大脑有个特点,就越得不到的越念想。如果在学之后,立马就要考试,那么大脑就会开动马力去记忆。
3、知识网:也就是把你学到的知识内化到你的知识网去,系统化的变成一个整体。
4、与作者对话:对要学习的书/文章/课程,作者大多数情况下掌握的都比你好(要不然你也不会去学习)。这个时候,跟该知识点的作者交流,收获会最大。
如何做呢?
把该内容的事实、观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来,然后你就能看出哪些是真正的事实,哪些是作者的论证,又怎样的证据。这样你相当于钻到作者的脑子里,与作者对话。
经常这样做,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5、把概念提取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的去理解消化,最后输出(教给别人或者输出文章)。
二、不谈兴趣,用任务驱动学习
成年人不需要培养兴趣,因为大多情况下做事情都是需要回报的,所以就直接用任务来驱动你的学习就好了,不管是工作中的任务、生活中的任务,以较为学这些都是任务。
比如笔者学习英语,就是工作中需要看懂英文文档;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只有英文资料最新、最权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一点点边查词典边读时,动力最强。
三、拖延症的确诊和治疗
被你拖延了的事情,大多数对你影响不大。只要你有一些是能够按时完成的事情,就没有拖延症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开车的话,油箱里面没有油了,你会拖延着不去加油吗?
四、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平常的生活本身不能训练人的专注力,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去营造仪式感,这样会提升我们的注意力。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营造仪式感,比如学习工具要买贵的,让每一次学习都觉得很重要(心疼钱),吃饭要好好吃,做事和学习时候使用射灯,保证睡眠质量。
许岑本人可谓是买学习工具买贵的模范,为了学习钢琴,买了五十多万一台世界上最贵的钢琴...刚开始时很不理解这个怪异的癖好,要是为了声音的效果,十万一台的钢琴,绝对够用了,我相信就许岑的水平,也听不出来十万一台和五十万钢琴的区别。后来学了行为决策学才恍然大悟,他这是利用了沉没成本这个原理,当然是沉没成本的积极意义。因为五十万一台的钢琴,肯定要比十万甚至几万一台的钢琴更让人心疼,所以也就会格外的用心去弹,不弹就觉得吃亏了,因此也就提高了专注力。
有了专注力之后,就可以在很多场景下学习,比如你在学习摄影,那在看电视剧、电影的时候,你就会揣摩电影中的拍摄技巧;如果你在学习英语,那么生活中处处都有英语;如果你在学习编程,那么你会发现,建筑设计的一些理念,也可以用在编程之中。
另外知识也大概可以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公式、手册等表述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容易在个体之间传播,获取也容易。
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对应的概念,是一种策略性的元知识,是“如何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侧露,是个人信念、看问题的视角和价值体系等专家自己都没有觉察的隐性要素。
最重要的知识往往不在书本上,往往搜索引擎中也搜索不到,因为这些知识通常都是口口相传、在言传身教中,这些知识不太好表述。往往需要你去融入一个圈子,找到好的导师,才能学的到。
《红楼梦》中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不能死读书。
五、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
这个大师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不是而是你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去哪儿,就从哪儿开始”,直接上手你以为最后才接触的东西,这样拥有极大的成就感,你才会坚持下去。
比如说学习一门编程语言,那么要冲着自己目标去,比如说达到能一个xxx样的项目,而达到写一个xxx样的项目需要哪些知识,做哪些训练,而不是每天跟着初学者教程来来回回的练习,这样没有目的性的练习,很难达到高效,甚至说可能在练习的初期由于枯燥无味而放弃。
比如说游泳,如果说目标是为了熟练的使用蛙泳、自由泳、蝶泳轻松的游来游去,那么就不要一个换气动作都练习300遍。先把这几种泳姿学会,能游起来了,然后再去刻意练习某些动作以达到熟练和精进的目的,这样才能最高效。
六、给自己制造反馈
讲高效学习的那本书《刻意练习》当中有一个词是被反复提到的,叫做反馈。学习要真正有效,一定要有反馈,要有及时的反馈才好。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谁来给我们反馈呢?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
主要有这四种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法:教别人、写摘要、录音、应用
- 教别人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你觉得自己真正掌握了,那么就试试讲给别人听,如果能说的明白那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往往在讲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是含混不清的。
得到专栏作者古典讲过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和“蓝象”宁柏宇谈到他们的一个项目——有个哥们清华毕业的,去卡耐基梅隆大学读计算机博士,辍学回来做了机器人项目。刚开始拉投资的时候,路演磕磕巴巴,完全不知所云。但是半年以后再听,他讲自己的PPT妙语频出,高潮迭起,连投资人都觉得“我去,给这小子投少了。”
是语言能力提高了吗?其实他只是想通了要讲的内容。
你也许不是语言表达不行,你是没想明白
- 写摘要
有时候我们看一些书的时候,看完了之后不记得书里边的那些内容了;如果这些书的信息量大或者本身比较晦涩难懂的时候,看到后面的忘记前面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那么怎么办呢?当你看完一个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书也好,文章也好,任何文字的资料都可以,要写一份摘要出来。然后输出出来,比如推一篇微博、微信公众号、简书之类的,有没有读者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已经完成了自己制造的反馈。
关于摘要(Summary)怎么写,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对照着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要对照着文本,把重要事实、陈述和一些观点找出来;用自己语言描述可以让新学的知识融入到已有知识网络里,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 录音
作为新手,在学习乐器的时候,往往很难知道自己演奏的效果如何,而身边也不一定有人能给你提供反馈(有导师除外),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录音录像的形式,给自己制造反馈。
当然不止学习乐器,学习演讲、学习唱歌、学习跳舞、瑜伽……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然后根据录音、录像与自己的感受对比,来反复练习。
- 应用
学习编程,我们要有成果,能看见自己的代码跑在机器上;
学习写作,我们要输出文章,并且要经常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习烹饪,我们要输出一桌好菜(刚开始一定不一定是好菜);
学习英语,那就抓住一切机会去使用、去练习,否则记得再多的单词也会忘记的
七、突破学习的瓶颈
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也就是不要让自己过于分心,专注于自己要提升的部分
扩大涉猎范围,多听,多看,多读,多感受
在学习写作的路上,经过了一年多的练习,觉得只要时间足够,大部分文章都能写出来了,大部分题材也用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很可能就会遇到瓶颈,可能会越写越差,越差越不想写。那么这个时候一方面要多读名家的作品,既可以学习,也可以找到差距。另外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瓶颈这是暂时的,通过刻意练习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写的更好的。
八、最重要的一点,短时间内大量练习
短时间内大量练习
短时间内大量练习
短时间内大量练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学习英语、学习乐器、学习一项技术等等都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短时间内大量练习,这样的话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沟回,一旦时间拖的很久,可能你学习的动力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学会了。
身边有很多朋友天天叫嚷着去学游泳,也报了游泳班,几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学会,但笔者清楚的记得,自己学会游泳也就是一下午的事情,就在那个下午,就泡在水里,不停的折腾,不停的尝试,突然灵光一闪,竟然游起来了。
当然练习是很多人不情愿做的事情,学习这个词,字面意思来看,分为“学”和“习”,学是能引起人探索未知的乐趣,学了一个新东西,感觉很兴奋;但是“习”不是,让人觉得无味,因为已经学过了,习的时候就少了探索未知的乐趣,同时还因为习没有太多的即时反馈,因为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的进步缓慢,还有可能进一步退三步,明天头一天练习的还不错,第二天再次练的时候,可能还没有第一天做的好,没有成就感,因此就产生厌恶心理。
要想改变只愿“学”而不愿“习”的习惯,一方面如果只学不练习,那么你学的东西很可能白学了,这个还不如不学,浪费这个时间还不如听场相声、看个电影来着;另一方面,要学会感受到细微的改变,就像竹笋一样,每天长得很慢,但是它还是有变化的,如果能感受到这个变化,那么就会给到你正向的反馈,从而促进你练习的动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