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再遥远|我的世界 我的中国
下午3点,我在滴滴平台上发起车辆预约,然后收拾出门旅行的装备。手机、充电线,OK;身份证,OK;门禁卡,OK;笔记本、电源线,OK;防晒霜,OK;吹风机、迷你挂烫机,OK。
叮一声,手机屏幕亮了,我拿起手机,看到了接单信息,是一辆红色丰田,司机师傅姓窦。我喜欢红色的车。
我打电话给窦师傅确定行程,统共不到2分钟,搞定了从这儿——一个小县城的开发区到市里客运站的车辆。我将所需装备放进小登机箱,又收了几件衣服进去。
刚合上行李箱,母亲打来电话,一连串的问我:“行李收拾好没?找到去客运站的车没,叫你早点收拾,早点叫……”,我怕她啰嗦,赶紧打断说“好了,好了,都好了”。母亲似乎不大相信,总觉得我做事不经心。可听我这么说,也只哀叹一声,挂了电话。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那声哀叹,又失望又无奈,大意就是随她去吧,我是又想气又想笑。
三点二十,车辆准点到达约定地点,见我走来,师傅从车里出来:
“是去客运站的吧?”
“是的”
师傅接过我手里的行李箱放进后背箱,我轻声说句谢谢,打开后排车门坐进去。
“师傅,我赶四点去机场的大巴,麻烦您稍微快点”
“好嘞,来得及,现在市里不堵,不到三十分钟就能到,去了买个票直接就能走”
“嗯”我感激的向师傅笑笑,心安了许多。
我在客运站买了票,刚过完安检,就听到开始检票的广播时间刚刚好。
我上了车,放好箱子,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她说她快到站了。我赶紧嘱咐她,下了车,跟着人流就能找到出站口,出了站,不要乱跑,找个显眼的地方,等我去找她,母亲唉唉的应着,没有再关注我是否赶上了车。等挂了电话,我才发现,一向强势的母亲竟然成了一个乖乖听讲的孩子,我才惊觉,这是母亲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想到这里,我真恨不得快点飞到车站,飞到母亲身边。
因为母亲是坐火车来与我汇合,所以我到了机场,要先去火车站接母亲,再和母亲回到机场。
我坐大巴到了机场,按照路标提示找地铁口。不过说实话,现在稍有些规模的车站、机场,路标提示还是很全面和明确的,但耐不住还是有我这样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不分的人,经常为找不到或走错地铁口而恼羞成怒,自乱阵脚。我一直渴望着以前课堂上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未来智能生活中的场景,在某个终端语音输入目的地,前方1米内就会有条指向目的地的光路出现,该下楼就下楼,该左转就左转。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智能场景猴年马月才能实际应用。幸好,这次我没有走错,但当我站在高一层台阶的平台上,看着前方蜿蜒摆动的长龙时,还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气。七八台售票机,每台前都站了长长一队,笔直有序,不断有人买票离开,却始终不见队伍缩短,至于检票口排成的队伍早已折成了几个弯。我立刻收起表情,镇定且迅速的加入到了检票队伍——这得益于支付宝有城市服务可以直接刷地铁乘车码。
出了地铁,我一面给母亲拨视频,一面快速奔向一楼。刚踏上地面,引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类似于水波的雕塑,但那时的我根本顾不上欣赏。我与母亲在一个两人都不熟悉的地方相约见面,唯一能联系的就是手机,而那时我手机的电量只剩2%,而母亲还不识字。至少母亲记住了我和爸爸的电话,这是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
在视频里看了母亲所处位置后,我的手机就黑屏了。我走到火车站广场中央,四处打量。这个广场并不大,人也不多,前方就是雕塑和湖,左侧是通往公交的路,有几排大理石花坛种着树供人休息,右侧有一个公共卫生间,从视频来看,母亲应该就在雕塑附近。但我隔着十几米就打量雕塑周围并没有发现母亲的身影,于是跑向广场左侧,看看母亲是不是坐在花坛上休息,又从左侧跑向右侧,看看母亲是不是去卫生间了。没有,都没有,天黑了,我心焦急躁起来。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漂亮的风景,也出现过无数动人的场面,但那些都不是我的。印刻在我记忆中漂亮动人的画面,是那巨大“水波”的黑色剪影下忽然亮起的巡逻车灯的绚烂灯光和母亲如小女孩般乖巧痴情的等待。我看见了母亲,似乎心灵感应般,母亲也看向了我。
那一刻的画面太美,太柔软,让我想起席慕蓉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我与母亲相互走近,越走越抑制不住的开心,等走到跟前,两人已哈哈大笑起来,方才的焦灼与不安瞬间烟消云散。
我们在附近找了一家面馆,吃完饭。我带着母亲进地铁口、买票、进站。母亲第一次坐地铁,很是感慨,国家能把火车造的这样快速舒适。我嘲笑母亲的无知,母亲不笑也不恼,却跟我讲起了以前她坐火车的经历,……。
“以前我回老家看你外婆,要坐3天2夜的火车;现在我要来这么远的地方看你,1天1夜就到了”。这次,我没有再笑,而是想到,以前都是女儿去看妈妈,但现在由于工作的缘故,却只能母亲来看我。我无法想象坐火车3天2夜是什么滋味,但我想到自己每年回家都要向母亲诉说一遍回家的辛劳。我曾以为母亲坐了这么久的车会抱怨,然而母亲虽然疲倦,脸上却始终笑意融融。这时我想起念大学的时候,母亲让我一直带着手机的话。
“以前靠写信,一来一回就要十几天。人要有个啥事儿,离得远的亲人啥也赶不上;后来有了电话,可穷苦人家哪里能家家都有,大半夜一样要走个十几里地,还要打扰、哀求人家;现在你们都有手机了,就时时刻刻带着,要去哪儿就打电话说一声,等我学会听微信了,给我发句话就成。”
中国这十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年轻一代深感科技的发达和便利,然而这科技带来的人文变革又有谁能比我们的父辈更深刻?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5510d62f613d
配图
图片来源:镇江论坛,网址http://bbs.js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