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关注罗辑思维的朋友有没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得到APP里面的订阅专栏,每一项的定价都是199元/年,这里面是否有什么定价标准了,还是他们的知识,就值这个价,按道理说知识是无价的,如果能从一个订阅专栏,例如《李翔商业内参》,学到当前主流经济趋势,199元也是相当的值得,想创业的朋友,学习学习《罗永浩干活笔记》,看看罗永浩如果在竞争白热化的手机界,如何让锤子坚强着活着,也是与这些强人的一次心灵的对话。
毕竟学这些东西,报培训班的话,随随便便动辄上万元,而听他们这个,价格实惠,时间自由,只要精心的听他们所讲,就能获得他们在风口的体验。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定价在199元/每年,你一定发过红包,微信限定我们每次发红包不能超过200元,支付宝的小额免密码支付功能的限额也是200元,是不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这就是人们的一种消费认知,金钱认知,是不是还是那句广告语管用“十块钱,你买不到上当,买不到吃亏,统统十块钱”,现在这些商品定价,也就是这么个道理,随着,大家的支付习惯的养成,200以内的支付,都实实在在的变成了小额支付,这一点钱的支付,在我们心里,都是可以接受的,即使你支付了,感觉所买东西不值这个价,你心里也没多大落差。
另一个角度,也有一种打赏的心里,对自己喜欢的节目,对自己支持的名人,给予自己可以接受的打赏,和支持,也是自我成就感的一种获得。
说到这里,我们进行专业上的分析,用凯恩斯的话来讲,产品的定价是消费者心里投影,一般情况,有两种定价逻辑:
第一种是:成本定价,任何产品都跟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有关。
第二种是:认知定价,产品的定价跟成本没有关系,而是消费者原因花费多少钱来买。这也就是新出的苹果手机,消费者可以用高出市场价一倍多,花费上万元购买的思考逻辑。
我们用成本定价,价格是固定的,成本在一段时间是不变的,都是可以计算和量化,如果用认知定价,那就较为柔性,看你选择的消费群体,看看奢侈品,定价很高,都是针对有钱的富人阶层,如果你把价格卖低了,别人反而不会买你的东西,还伤害了自己的品牌,而反观国产手机的价格策略的演变,我们也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前几年手机的定价基本都不会超过2000元,超过两千的基本买不动,当然和我们国产手机的质量有关系,但是当时也不乏质量高的,但是整体的定价,就是搞不起来,随着这两年,大家对国产手机认知的改观,主流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高端手机,销量还比较可观,手机的溢价丰厚。
我相信,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这种认知定价的策略,一定是以后定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只是依照成本定价的话,成本会越来越高,成本只是关乎自己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认知是关乎消费者,他会不会买你的东西,认知定价,当时一条必有得定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