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沟通方式

语言是窗户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以上,是鲁思·贝本梅尔的的诗《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这首诗,很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语言的特点——表达的人是否表达清晰,而听的人是否真正理解。

语言是很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那么当我们无法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来为我们的沟通起作用,那么语言就是横亘在彼此之间的墙。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他讲道,

“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简单点说,他认为我们在用语言这样一种工具时,不自觉地带有语言先天的劣势,会造成沟通和理解的偏差。

作为一名主攻家庭教育的专业人员,我常思考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有效的吗?

为什么很多时候,父母抱着真诚之心,苦口婆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收获的却是孩子的白眼或者沉默,甚至是抗拒?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彼此的沟通成为有效沟通?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现场所发生的并不是真正的沟通,而不过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的宣泄、说教、指责和抱怨;

或者,父母在听到孩子的话语后,只看到了表面的说法,而忽视了孩子内在的真实需求和想法。

父母会认为自己的所有说法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因此,不会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更不会承认自己的话语会像利器那样伤害到孩子。

但实际上,这些伤害会像刻在石头上一样长久存在。

因此,父母才需要认真学习沟通的艺术,沟通的实质,来了解怎样沟通才能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本来含义,怎么倾听,才能从孩子的话语中,提取出孩子的真实内在。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已经有很多大咖推荐过,也被许多人推崇为亲子教育的一本比较实用的指导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很多语言沟通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但是我更希望从我自己的角度,对这本书进行一个解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