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疑问,书法美术到底学了有什么用?由于自己也还在修炼中,也回答不上来很能说服别人的答案,但觉得很有必要去分享,例如:大多数家长给孩子们报兴趣班,处于一个学艺术就是孩子才艺表演、功利的认识,以及绘画这块对孩子的作品会很自然的以“像和不像”去评判,书法这块都让孩子学硬笔,因为有用,而觉得软笔很没用武之地,不选择。从而这些意识对孩子造成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我求助了网易公开课、bibi、一席之地这些app,找到了北大方建勋老师的《书法审美与实践》、林曦《无用之美》以及《生命 成长》纪录片第的6集(美育不是才艺表演,美在当下和未来)。书法这块,下次分享。这次先分享美育。可以提供大家新的思考纬度。
《生命 成长》纪录片,第6集(美育不是才艺表演,美在当下和未来),讲给孩子报兴趣班可以思考:美育到底在他的人生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如果没想清楚,就会对这个报兴趣班变成逛超市,不确定有没有用,先买着放着,结果回家一看,一堆这样考虑的东西。
缺乏道(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价值观、眼界)层面的考量和体验之前,技术和知识层面,积累越多会带来越大的障碍,会带来互相矛盾而且更焦虑的状态。
从三个层面陈述(作品的态度、沉淀、快乐源泉):第一个层面是用作品的态度关照人生。美放大来说,孩子不管从事美的项目或者技艺的学习,就像画画,你是要去跟画面持续的打磨,需要枯燥的技术学习,学乐器舞蹈唱歌等也是一样的。在打磨一件东西最后呈现的精细度和完整的度是一致的。而由这样的学习发展出来的,再去观照他的人生的时候,他能发展出来一种作品的态度,这是最好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枯燥的自然的习惯,所有的技艺都要熬过漫长重复,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能沉浸在内行门道里的那种快乐,他未来做人做事的成功率都会高很多,因为经得起下功夫。第三个层面是自己能跟自己玩的开心,有快乐的源头,外界事情会变得轻巧很多。以上三点就是美育对人生真的能产生的关键决定性的点。那或者再小点层面的作用,就是未来六七十岁退休后做什么呢?就是自己能不能跟自己玩,玩开心,玩出精度分享给别人,这在未来当下是一个太重要的能力了。当人能从他人身上体验到更高的审美体验时,大众对反馈给你的爱,甚至会是宠爱。所以从各个角度来看美育都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那怎么去做呢,靠语言去告诉孩子,尤其是这一代孩子很聪明,根本不是只靠这种简单的由权威带来的指令能降伏的,该做的其实是,老生长谈的知行合一的道理:如她家,她儿子前几天和她说:“妈妈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书房,因为书房可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觉得很快乐”。问他最喜欢干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是写字和读书。平时她并没有刻意强迫让他写字画画,可能他觉得妈妈在书房是最快乐的,妈妈每天都在书房写字画画很快乐。当你像他展现一件事情真正令你心动、愉悦。就像谈恋爱的快乐和美食的快乐是掩饰不住的,就是任何人都能从你脸上读到的快乐。不可能说,你在这搓麻将,让孩子去读书,说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情,不可能的。所以说,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是没法偷懒的,父母如果全无体验的话,很难和孩子产生共鸣。离孩子那么近只有你真实去如此生活,你和你想要传达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时候才有可能受到影响。而这里强调的是,先做好自己。如:天地有大美,我不是来取悦你的,是我要完成自我更替所有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的每一个当下,你看待这个当下的扎实的程度,用力用功的程度,以及最后的选择让你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人足够的专注,足够的回归到内心,得 到愉悦呈现出来的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