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比平时“提前”下班的我兴高采烈地下楼,走出了公司大门。环顾四方,我发现方圆50米内没见着一辆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当时,我想着时间还“早”,不急。
自从来了新公司后,我的通勤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发生在大晴天或阴天,骑车3km+地铁35分钟+步行15分钟,大概需要70-80分钟;另一种则出现在雨天或其他不适宜骑车的天气,打车15分钟+地铁35分钟+步行15分钟。两种通勤方式所需的时间差不多,但毕竟打车费10元起步,所以我通常在能骑车的情况下都会选择骑车回家。
这天晚上,我顺着人行道往其中一个方向走,沿着路边一直走了300-400米,发现了2辆没电等待充电的电动自行车,我有点急了。又走了100多米后,我在公交站附近发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正是我前两天骑过的自行车品牌。
等我兴高采烈地戴好口罩、手套、围巾,跨步骑在车上之后,我发现这辆车的“加速键”似乎坏了。
平常只需要用右手轻微转自行车右把手,就能骑得很快的自行车,突然失灵了。我感到诧异,一边骑车一边试了不下10次。
怎么办,还是不行,我要弃车而行还是继续以这种“龟速”骑到3km外的地铁站呢?
毫不客气地说,论速度,这辆车的加速键用了跟没用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在我骑着这辆车行驶的200米里程中,前后有5辆电动自行车纷纷超过了我(我选择的还是一条人少的路)。
那一刻,我倒是没生气,心里颇有些“阿Q精神”地想,试着骑一下慢车吧,看下感觉如何。
在骑车转过第一个弯后,我眼睁睁地看着1位骑自行车的男士再度超越了我,心里开始有些“无力吐槽”的感觉。
顺着那条路再往前行驶300米,我进入了一条特别拥堵的路,在这段不到100米的拥堵路段,我意外地发现,这辆车的“龟速”还蛮能适应当时的拥堵情况的,至少我不需要使用刹车键就能顺利通过这段路了。
我甚至还有时间感受风刮过的感觉、树叶在头顶上晃悠的闲适感。不过,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多久,等我慢腾腾地又骑过了下一个路口,我突然就受不了这种“龟速行驶”的状态了。
“我要换车!要么就下车坐公交。”我想。正好一个路口往右走似乎有一个公交站,我往那个方向驶去,十分幸运地发现了另一辆同一品牌的自行车。我锁了第一辆车,扣了2块钱,又扫码“开”了第二辆车。
我很庆幸,这辆自行车的骑行速度是正常的。我坐在“快车”上感受风呼呼吹过的感觉,感觉到“速度与力量感”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上。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慢车与快车的差别就好比职场上的“慢车道”与“快车道”之间的差异。
如果选择是开放的、自由的,你是愿意在一家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的企业,拼命努力、认真奋斗,和公司一起在快车道上行驶,还是愿意在一家发展缓慢甚至滞后的企业,选择不温不火地工作,不知不觉中就被“温水煮青蛙”的氛围给消磨了年轻时奋斗的精神与勇气?
在这一场意外的驾驶之旅,我从一辆加速键损坏的电动自行车上发现,原来比起职场上的慢车道,我更向往快车道。
快车道或许意味着,在我的潜意识里,有某股力量在推着我努力地向前奔走,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奋斗,甚至努力地“加班”,不拖别人的后腿,也不让别人拖自己的后腿。
虽然有时候我确实在抱怨,努力工作让我偶尔失去了一些休闲时间,一些和家人联系、相处的时间,但在追求成就的“快车道”上,其实我是一直在“享受”加班这种状态的。只不过,在我回过神以后,偶尔会因为加班状态提出抱怨。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真没多少必要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加班”或者埋怨自己,埋怨公司交待了过多的工作内容,因为享受加班本身,已经是我“选择”了的最佳工作状态了。
这算不算是我这个“加班狗”的一种幸运?
所以,你愿意搭乘快车还是慢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