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面试中遇到过这类问题:
---一个城市有多少辆公交车?
---一个城市有多少棵树?
---北京市有多少辆出租车?
这类需要自己假设条件进行合理推测的问题称为“费米”问题。
这类问题在面产品、运营、市场以及数据分析岗时,很容易遇到。这个问题要求你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下,估算出大致的结果。主要是考察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背后的统计学知识。
网上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拆分层次考虑,可以上下夹逼分析,可以通过相关第三方条件分析等等,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模式,下面分享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供需分析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现有条件下,先进行合理假设,然后利用供给=需求这个等式,把要求的因素算出大致数量级;其次,提出措施去证实假设条件和补充误差项;最后,在给出面试者其余的计算方法,如,抽样统计,实地调查,同行分析等不同的方法,使得整个答案看起来饱满。
例如,估算北京市有多少棵树?
第一步,进行合理假设
如果面试官只给了一个题目,其余什么信息都没有,那么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自由发挥。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
假设北京的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绿化率为40%,即种树的面积为0.6万平方公里;
假设树与树的间距为3米,假设均匀分布,则需要[ 0.6w/(9*10^-3) ]/2=33w棵
第二步,完善假设
上文中的假设会存在误差,因此需要对误差进行分析。对于北京的面积,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获取更加准确信息;对于绿化率,可以考虑城市的平均绿化率;对于树间距,可以实地进行考察;等等
第三步,其他方法补充
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其中选取的样本,要充分考虑到公园,绿地,城市,等,可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同行业调查法(这个案例中没有体现出来)
上文拿这个例子介绍了一下思路,其实就是不断分析问题,分析供给方的条件,然后得出需求方的结论。
这种方法在供需两方都需要假设的情况下,就特别好使,比如问图书馆需要提供多少座位?供:座位,满座率;需:学生数量,学生去图书馆的比例,重复率;根据供=需 列等式,求未知数。
然后采取调查方法,完善假设的概率。
以上只是提供了我最常用的一种思路,供大家讨论,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