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扮演母亲这个角色之前,我就踏上这条人生征途。在今天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相当好的妈妈。在孕期以及育后,特别注重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也确实从中获得帮助,但是,在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这方面,收获甚少。
两天的《关系》课中,我内心倍感收获满满。在课堂上,同学们乐意分享自己与孩子相处中遇到的问题,敞开心扉最终学会接纳并释怀。庄教授说,这里不是教给你们知识或技术,那些有“度娘”就够了,来这里就是让你们掌握思考的能力。是的,我欠缺的就是这样的能力。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全然接受孩子的好母亲,如何扮演好人生中这一重要的角色。
之所以说要“全然”,是因为过去的我,是有选择地对儿子好,有条件的好。他听话,乖巧,我会毫不吝啬地满足他的要求。反之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出手教训。看到他因反抗我而后又被整“乖”了,心里还暗自窃喜:“跟你娘斗,你还嫩着呢!”
在课堂上,我跟大家诉说了一件感到有点困扰的事情。儿子现在三岁,会自己到洗手间脱裤子拉尿,但就是拉“粑粑”一直不叫,经常趁人不备来个“触不及防”。一遇到这事,我就无法淡定,立马展开“收拾”模式。小家伙也倒是知错一样任意被“收拾”。起初以为多“收拾”几次他就会改过。不过,结果非但没有改善,还发现他开始害怕我,偶尔故意来“巴结”我,有时他甚至为了使我消气,还自己转小屁股过来。看到他这样,我心里着急了。开始找各种方法诱导他,比如用他最爱的棒棒糖,或奖励玩一下游戏……起初还挺配合的,但后来这些方法都不凑效了。我更焦虑了,要是一直这样持续很久可怎么办!
在这课上,我把心里的忧虑说了出来,希望庄教授和前辈帮忙支招。前辈们听我说完,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原因。我急切地问教授方法,我该怎么办?庄教授显出略带神秘的表情,说道:“儿子,请好好享受随意便便的乐趣吧!”,这时在场的同学们都笑了,当时我看到的是大家表示认同支持的笑容。看到庄教授认真的表情,我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我应该明白该怎么做了。如教授说的,孩子会长大,再这样随意的不再有几年了!
原来自己和很多父母一样,会去做比较,却看不到儿子小小年纪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反而过分地在意他成长过程中小小的节点。谁规定要在多大一定要学会什么?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一面,都有他成长的轨道,而我却用无知的“认知”来规定儿子的行为。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没有哪一本书系统地教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 我们以“爱的”名义,用“怕”的心情来处理亲子关系。过分关注孩子的不足,让自己焦虑害怕,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无限的焦虑被转嫁到孩子身上。在育儿的道路上,一碰到难题,就把老一辈的那套“棍棒出孝子”使出来,殊不知那是最没有“爱”的教育,那样的教育导致我们这一辈人往往对上一辈怀着“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打骂的棍棒教育,只会抑制孩子的真情,阻碍个性的发展。使用暴力,不管是语言还是身体的暴力,表面看是体现我们作为父母所谓的威严,其实深层来说恰恰是体现了我们的无能。你在告诉孩子,因为自己无能,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只能用暴力来压制他。
选择系统地学习如何处理亲子关系,让我更明确自己的角色。很多人不屑于接受有经验的专家的指导,也没有耐心看一些有关育儿的书籍,觉得“我儿自有天命”,“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我始终相信,庄稼施不施肥,一样可以长大,只是收成不一样;孩子教不教育,他都会成长,只是结果不一样。前人不计其数的经历一再告诉我们,你有多努力,你就有多幸运。育儿的路,亦是如此。
我理想的亲子关系不是像自己对妈妈的那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而是就算儿子长大,他依然觉得陪伴他人生重要时期的这个人是最开明,最能理解他的好妈妈。希望我们相处的日子成为他内心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如同我对爸爸的心情一样。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用全然的爱去滋润这棵幼小树苗直到他长成健壮的大树。
2017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