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读到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
换位思考,对我不是个难题,因为我20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可以说早就养成了换位思考的习惯,但是换得最多的“位”是家长的“位”,常常是以“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教育,怎么对待,怎么培养,怎么去爱……等一系列问题中去对待和教育学生的。
从今天开始,我再多一个换位,“假如我是孩子”,我渴望什么样的老师,我希望得到老师的哪些帮助,我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用“读懂学生,科学地爱学生”的“换位思考”的德育艺术,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我深信,只要我本着“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的工作方法,肯定会对学生少些苛求,多些宽容;少些埋怨,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多些尊重。这样就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孩子们一步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