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军歌嘹亮-43】鲇鱼效应:国联报告书里的中国密码3
1.东三省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作为国联调查团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在中日问题上的态度。我们选看一部分:
“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共认之事实……日本军队未经宣战,将向来毫无疑义属于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强夺占领,使其与中国分离并宣布独立,事实具在。”
满洲国,被日本撞出了中国的版图。交警终于做出了合理的判决:机动车全责。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明显违章了。
按说这个问题真的不是问题,朱开山同志最有发言权啊。闯关东,只需要穿过山海关。要是日本的农民去闯,需要穿过广袤的日本海。报告书中也提到了:“山东河北两省之贫苦农民,已经移殖于满洲者,以数百万计”。
2.东三省的经济发展
“日本则将其工业品及资本输入于满洲,以换取粮食暨原料,在供应中日两国之需要上满洲已证明两国合作之有益。……日本所仰赖于中国者,较诸中国所仰赖于日本者为多。故遇有关系紊乱情事,日本较易受害,且损失亦较多。”
作为调解报告,中国人看,日本人也要看的。这一部分明显袒护了日本人,认为中国人抵制日货是造成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
这是典型的逻辑错误,如果东三省是头别人家的“奶牛”的话,日本人之所以进行工业品和资本的输入,是为了多喂草,能够挤更多的牛奶。按说,最起码也要给主家一点租金吧。
但是日本人呢?亲了一口这头奶牛,在它脑袋上贴了一块膏药。好了,归我们了。孔夫子告诉我们: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淡,不带这么玩的。
3.鲇鱼效应: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沙丁鱼群里适量地放入一些鲇鱼,就可以人为地制造一种紧张空气。沙丁鱼一见到鲇鱼就惊恐万状、四处逃窜,于是生命力大为增强,成活率大大提高。中国就是那只沙丁鱼,日本就是那条鲶鱼。
在中国东北的开发上,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理论,设计到“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式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被迫融入世界新秩序的。原来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么结束在隆隆的炮声中。“小国寡民”回不去了,几千年的伦理和风俗就这样慢慢解体了。看得到的是可能的未来,回不去的是渐行渐远的乡愁。
金庸先生曾经在《白马啸西风》中,描述过这种感情: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然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殖民主义,都在这里,不离不弃。
在是否融入时代的问题上,中国得到的选项是:A.愿意B.愿意C.愿意D.愿意。
好,出题结束,请选择,限时五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