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好了,"孩童不知饥饱",遇到好吃的东西,总要吃个够,因此很容易造成积食。
一、判断宝宝是否积食,要警惕5个信号
小儿积食,意食滞不化,日久成积,中医称为"疳积"。俗话说"小儿百病积食为先",古人视"疳积"为儿科四大难证之一,也是现今1-5岁幼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因幼儿消化功能未健全、家长喂养不当引起。
宝宝出现积食,说明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会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输送到其他脏腑,滋养四肢百骸,容易引发小儿感冒发热、反复咳嗽、过敏等疾病。
想知道宝宝是否积食,妈妈们日常需留意宝宝发出的这5个信号:
舌苔厚腻
《内经》记载,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熏蒸。胃功能正常,则化物不藏,舌苔薄而浅白;当胃内积食,胃气携带胃内多余的食气上升,则表现为腐腻苔,舌苔厚腻,口中伴有酸腐臭味。
大便异常
宝宝胃内积食,食物残渣消化慢,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形成的粪便干、硬,导致出现大便干结或排出困难。有些孩子还会因为消化不良,形成腹泻。此外,不管是便秘还是腹泻,都会因大便有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而出现腐臭味。
烦躁不寐
因积食,中焦失司,土木失调,其中土为脾胃,木则是甲木胆和乙木肝。胆为清净之府,肝为刚脏,木性可曲可直,有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1]。故土木失调,易引起神志变化,如心烦、燥怒、睡眠不安,甚至哭啼惊恐。
面黄肌瘦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积食致脾运下降,气血生化不足,营养失调,可通过肌肤直接表达。积食的孩子,常表现为面黄肌瘦、皮肤粗糙、口唇色白。
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是中医病证名,即手心、足心有发热。手足心为脾胃所主,积食致脾胃内伤,中气不足,一方面可表现为清气下陷,谷气不得升浮,无阳以护其营卫,易生寒热;另一方面阴火上冲,郁而生热,故出现手足心热的症状。
二、食补与药补,巧治小儿积食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古人早已道出小儿喂养的真谛。宝宝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摄入适量营养,达到有效吸收,才更有利于健康发育,过度喂养不可取。
当宝宝出现积食,要健脾消食,应暂停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忌生冷辛辣,可借助食补与药补辅助功能恢复:
陈皮咸瘦肉粥
所谓治病以调气为先,陈皮能泻能燥,具有理气之攻,能使滞气运行。陈皮对肠胃可起到温和的刺激作用,排除肠管内积气,健脾胃。清粥开胃易消化,加入咸瘦肉可提升口感,促进食欲。家长们在制作时可将陈皮咸瘦肉粥煲稀一点,少食多餐,让宝宝摄入更多水分,排出更多尿液。
山楂雪梨汤
山楂,自古就是一味消食化滞、健脾开胃的中药,尤其擅消肉食油腻之物,化浊降脂显著。雪梨则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养血生肌之功效。家长们可以把山楂和雪梨进行熬煮,加入少量冰糖调和口感,酸酸甜甜,可健脾开胃,促进消化。